English

“雲”文藝如何持續發力:擁抱生活,才能永葆鮮活

2020年04月09日 10:28:00來源:人民日報

  擁抱生活,才能永葆鮮活(“雲”文藝·如何持續發力③)

  沒有華麗舞臺,只有簡單的居家場景,相聲演員一邊調試手機、一邊抖包袱,這是綜藝節目《歡樂喜劇人》的“雲錄製”。依照線上約定的時間,天南海北的普通人拿起手機,記錄並上傳自己的抗疫日常,這是紀錄片《余生一日》的“雲記錄”……“雲創作”是文藝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打破創作和接受的傳統界限,重構文藝作品創作、傳播、評價過程。

  文藝創作如何表現生活和提煉生活?未來的線下文藝如何發力?傳播雖然在雲端,“雲創作”卻始終緊貼著生活的背板,作品的時效性和生命力也得到了更直接的顯現。

  從文藝的發展可知,無論媒介如何迭代升級,無論技術如何日新月異,文藝作品的表現對象或者説文藝作品的“主角”始終都是生活。最終打動人、能夠流傳下來的,是人類豐富而厚重的歷史實踐,是人類精神和心靈的成長。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同樣如此,拓展觀照現實的廣度,充分表現生活的溫度,記錄精神的高度,是文藝作品葆有活力的關鍵。

  找準敘事切入的角度,以情動人、以小見大,是重要的發力點。疫情期間,Vlog(視頻日記)成為“雲創作”的主要方式之一。這些“雲端”上的故事,記錄的多是生活細節,傳達著普通人的真情實感。大雪紛飛的深夜,一個普通的值守人員在社區卡點堅守;深夜兩點的醫院,一位“95後”護士在防護服上手寫“精忠報國”;寂靜有序的城市,堅持工作的快遞小哥和志願者奔波不停……這些被口罩遮擋的面孔逐漸變得清晰,他們在平凡的崗位恪盡職守、埋頭苦幹,又在危急時刻勇於擔當、燃起信心與希望,創造不凡的高光時刻。在抗疫這個大主題之下,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既有個性、也有共性,將人與人、人與社會緊密連接起來,因貼近而共情,因真實而共鳴。

  不拘一格、不泥一式,深入生活、全方位展現生活,逐漸成為一種創作共識。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的24小時“慢直播”,被稱為新的紀錄片模式。現場直播的俯瞰視角畫面,吸引了近1.2億網友在評論區打卡留言,“武漢加油”響徹“雲端”,鏡頭中呈現的中國速度,凝聚起抗疫的力量與信心。直播的螢幕外,觀眾不僅是內容的接收者,也成為了創作者、傳播者。技術標準也不再是羈絆創作的門檻。“全民合拍”抗疫紀錄片《溫暖的一餐》中,構圖並不精美的畫面、對焦也不大精準的鏡頭,都被錄編成片,武漢人積極生活的一個個故事成為被關注的真正焦點。這種“粗糲”的質感也成為特殊時期影像敘事的一部分,展現出“原生態”記錄的生活本質。近年來,電影《我不是藥神》、電視劇《雞毛飛上天》、紀錄片《四個春天》等作品,也都以不同形態的影像書寫,構建起立體多元的生活圖景。

  文藝作品接受與傳播的過程,是心與心交流的過程。如何把握創作與生活的距離,往往決定著故事能否打動人心。缺乏細節,人物形象便流於概念化;沒有提煉,故事便成為流水記錄。精準捕捉時代洪流中的微小浪花,在澎湃激越中碰撞出創作的新思路,方能以普通人的故事打動更多普通觀眾。而創作也不僅是對現實的映照,更是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審美創造和精神引領。

  作家路遙曾説,生活總是包含著更廣闊的意義,有時候,它把現實變成了夢想,有時候又把夢想變成現實。融媒體時代重溫這句話,我們依然會有共鳴。是的,再高超的技術技巧也無法替代生活真實的一角,再震撼的視覺奇觀也不及真人、真事、真情觸動心靈。只有深深地擁抱生活,作品才能永葆鮮活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