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中國古代關於人的發展思想

2020年03月16日 13:44:00來源:北京日報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中國古代關於人的發展思想

  張茂澤

  中華文明持續不斷發展5000多年,其中關於人的發展思想是在數千年人類文明史開出的絢麗花朵,值得今天借鑒和汲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是核心

  從我國歷史看,中華文化持續綿延5000多年,沒有中斷自然發展進程,並長期居於人類各文明的歷史前列。這在當今世界可謂獨一無二,絕無僅有。中華民族由炎黃部族,發展為夏人、商人、周人,成就華夏族群,進而構成華人族群的發展主線。華人族群,也稱中華民族共同體。

  迄今為止,華人族群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特大族群,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共同體。這裡氣候宜人,地域遼闊,資源豐厚,物産富饒,生産發達,人口眾多,文化繁榮,生活富足,創造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中國歷史上擁有發達的農業、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現代製造業等物質文明,也有三代禮樂文明、中央集權和郡縣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制度文明,諸子百家、儒釋道為代表的精神文明。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是核心;辯證思維,落實為歷史思維,是主要思想方法;人文的、理性的信念,是安身立命精神家園的基本形態和主要內容。好學與克己寡欲,是人性修養的兩個方面;自強不息、崇德尚賢是受尊崇的人生態度,厚德載物、和而不同是被提倡的為人處事方式。故在歷史上,中國能夠長期成為世界性大國,積累了豐富的大國治理經驗,受到湯因比等外國學者的肯定和重視。中華民族這些輝煌歷史成就,歸根結底,以中國人的發展為前提和基礎。因為人的文明創造能力,正是人發展所獲成果的對象化表現。

  我國古代人學發達,思想內容豐富

  古代長期佔主導地位的儒釋道,都關注和解決人成為理想的人的問題。換言之,他們都關注和解決人的發展問題。我國古人關於人的發展思想,有廣泛的人的發展實踐基礎,有人的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歷史成就基礎。

  在人發展的實踐基礎上,首先産生和發展出豐富的關於人的發展的種種意識。如以文野之分、人文化成、“文明以止”等為核心的文明意識;以鳥獸不可與同群、君子不器、人最為天下貴為核心的人文意識;以人能群、隆禮重法、家庭國家天下密不可分為核心的社會意識;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為核心的公共意識;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當仁不讓于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核心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性即理、心即理等為核心的主體意識;以志於道據于德依於仁遊于藝、朝聞道夕死可矣、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等為核心的求道意識;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等為核心的仁愛意識;以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等為核心的人類共同體意識,等等。這些意識內容既是我國古代關於人的發展觀念進一步發展為系統思想的心理土壤,也是我國古人運用關於人的發展觀念于社會實踐中的具體表現。

  儒學中關於人的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我國古代關於人的發展問題,始終是儒釋道三家關注的重心。但最全面並始終一以貫之重視和討論人的發展問題的學派,無疑是儒學。眾所週知,儒學是人學。它研究人的問題,研究“人人”問題,研究人成為人的問題,研究現實的人成為理想的人的問題。這裡以儒學為例,概括説明我國古代關於人的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人的發展有不求上進與人器物化或工具化兩大問題。人的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物化。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困而不學。人僅有身體在本能發展,人性、心靈卻毫無開掘、覺醒,終生溺于小人之域不能自拔,真是可悲可嘆。二是學而不能上達。人如果不能通達于道,終生局限于只是知識人,只是專家、技工。這類人才現在尤其多。古人謂之為“器”。人要成才,首先要成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首先要成器,然後追求超越器。超越器具、器物性能的固定性、有限性、被動性,成就人的通達性、無限性、主體性。變被動為主動,變被規定為自我發展,變不通達為能豐富、充實自己,使自己作為人,而具有人的無限可能性。這時,孔子説:“君子不器。”對我們今天的專家們、技工們尤其具有啟示作用。

  所以,人的發展在克服物化後,就走上了人的發展的康莊大道。學習積累沒有止步,下學上達,主要達到兩個境界。一是遵紀守法、見賢思齊的君子境界。君子是人性修養合格的人,是人作為合格人的人格標識;君子的理想就是希賢成聖。二是天人合一,與天理為一,致良知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人”概念規定性的境界,即覺悟和實現了人性的聖人境界。聖人只是人發展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即理想的人、標準的人、典型的人。

  我國古人關於人的發展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自身修養的提高、對他人的感染教化兩個方面。換言之,他們認為人的發展:一方面是自己發展;另一方面是幫助他人發展。將人的發展定位在人性修養的提高上,定位在人性的自覺和實現上,是非常深刻的思想,也很有科學性。因為人的發展,並不僅僅是生物性的身體的成長。小孩子的身體成長當然是發展,但這類優生優育問題,並沒有成為古人關於人的發展觀念關注的要點。人身體長高,體型長胖,體現出了事物由小到大,但不足以謂人的發展。因為牛馬、禽獸也能這樣成長。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主要不在身體上,而在人本性的認識、充實和豐富上,在人良知的覺醒和呈現上。所以,人性的覺醒和實現,良心的澄明、呈現,才是人發展的關鍵。而這又離不開人理性能力的發掘和運用,道德能力的培養和實踐,審美情趣的培育和欣賞,功利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掌握等。

  古代關於人的發展思想的價值意義

  按照古人的思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歷史問題等的解決,無不以人的發展問題的解決為前提。而人的發展問題的解決,在古人的思想中,又主要展開為三個理論領域。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天人合一的世界觀為人必鬚髮展而且能夠發展,提供理論説明和證明。人可以發展,而且人必鬚髮展,需要理論説明;否則,人們不清楚人的發展的內涵和意義,對自己作為人的發展缺乏自信。不僅自己必鬚髮展、能夠發展,而且他人、所有人都必鬚髮展、能夠發展,這也需要理論説明和證明。這就是古人的天命論(後來發展為天道觀、宇宙論等)、人性論、天人合一論等理性信念,它集中闡明瞭“性與天道”統一的實際情況。在天人合一里,天道落實為人道,故不玄虛抽象;人道有天道做支撐,故人成為理想的人,並非不可為,只需修養、教化,人文化成,自信做去,不斷努力即可。

  人如何發展的人性修養論。儒家修養論內容最豐富。君子、賢人、聖人等理想人格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儒家的人性修養內容涉及修身、見性和養心,既有身體的鍛鍊、生命的養育,也有知人論世基礎上人性的認識、明覺,更有本心的反思覺悟、道心的精微體驗。儒家人性修養,總是身心交養,而又以心性為主為重的。古代先賢在修養方法上各抒己見。孔子的學習和克己,從正反兩方面對修養提出了要求,指明瞭方向。《大學》明明德説,明確了人性修養的重點,三綱領、八條目則規劃了人性修養的框架和路徑;《中庸》提供的中庸之道、誠明之法,則提供了儒家人性修養的方法論。孟子求其放心説,養心寡欲説,讀書知人論世説,為儒家關於人“心”的修養論述樹立了標桿。荀子勸學、虛壹而靜、化性起偽、明分使群諸説,使儒家修養論更易於和教化實踐相結合,對後世産生了廣泛影響。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殺身成仁説,孟子舍生取義論,荀子“群眾不能移,天下不能蕩”的德操論,董仲舒“天不變道亦不變”“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諸説,則提供了古代儒生精神家園修養的樣態。至於張載變化氣質説,程朱格物致知、居敬窮理論,王陽明“致良知”説,皆可謂對此前孔孟荀修養論的深入發揮。

  幫助他人發展的文明教化論。古代先賢在探討如何幫助他人發展時,含教育教化、文化教化、政治教化、經濟教化、社會教化、法律教化、風俗教化等多方面,涉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古人認同的關於人的發展方法,主要是中庸之道,即中道。中道發展,完全符合真理;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普通勞動群眾,匹夫匹婦,也能知能行。這雖然是樸素辯證法,但其深刻性卻達到了古代辯證法的高峰。我國古代天人、體用、主客辯證思維,可以説是人類歷史上樸素辯證法的最大代表。

  (作者為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