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老南音聯袂新潮街舞 廈門南樂團與臺灣街舞舞者首次合作表演

2019年11月22日 08:49:00來源:臺海網

 

  好戲登場

  臺海網11月22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清音嫋嫋,絲弦陣陣,南音四大名曲之一的《八駿馬》悠然響起。一襲紅裙,黑色束腰,廈門南樂團的八位南音歌者登臺,淺吟低唱悠揚婉轉。聽者心定,時間仿佛在此刻靜止。停頓間,節奏略微緊湊,五名來自臺灣的街舞舞者手持南音標誌性樂器“四寶”登臺,他們著黑色中式盤扣開衫,背負金色紋龍刺繡,腳蹬黑色潮鞋。隨著“四寶”的拍子逐漸加快,南音歌者的咏唱變得抑揚頓挫,街舞表演也進入獨秀的高潮環節,鎖舞、霹靂舞、嘻哈等接連登場,抱拳、飛腿……中國功夫的影子也穿插其間。最終,在一段琵琶獨奏聲中,歌歇舞止,現場掌聲經久不息。

  “沒想到南音混搭街舞這麼過癮,身體還跟著街舞在動,腦子裏卻是南音繞梁。”臺灣青年劉文斌説,自己以往從未接觸過南音,原本只是湊熱鬧來看街舞,未料初“見”南音就像磁鐵一樣把自己吸引住了,週末準備直奔廈門南樂團聽場南音。

  此次,給福建南音與臺灣街舞“牽線”的是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中心主任黃星介紹説,省文旅廳從2007年起就年年舉辦福建文化寶島行活動,廈門南樂團曾多次入島演出,深入學校、社區,受到臺灣觀眾特別是年輕人歡迎。但他也注意到,在臺灣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年輕人練習街舞的身影,卻少聞南音的淺吟低唱。臺灣80%的人口是閩南人後裔,而有著千年曆史的南音在臺灣卻如此式微,不禁讓人唏噓。因此,黃星想到,何不讓二者結合,以街舞為媒,讓南音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

  2017年,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指導成立了閩臺家園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臺青陳繼為的街舞培訓機構入駐。在臺灣街舞圈,陳繼為可謂大名鼎鼎,他是臺灣動態藝術協會理事長,多次擔任海峽兩岸青少年街舞大賽評委。於是,黃星找到他,雙方一拍即合,一齣好戲就此登場。

  “八駿馬”來也

  “南音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但傳承應從形式到內容上展現新的可能,不應該原封不動地把它鎖在博物館的櫥窗裏。”廈門南樂團演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兩度獲得牡丹獎的廈門南樂團團長楊雪莉告訴記者,對各種形式的創新合作,劇團都持開放的態度,此前,就曾經與民樂、西洋樂器、交響樂等合作,讓人耳目一新。

  廈門南樂團與街舞牽手尚屬首次,而不同以往的創作體驗就是“表演者經常笑場”。南音以“慢”和“雅”著稱,街舞則注重速度的變化,動作也比較誇張。“天哪,怎麼會有人在南音閣裏摸爬滾打。”楊雪莉説,排演時,南音表演者常常忍俊不禁。聽到南音唱腔,街舞舞者則笑稱全身酥軟。這次演出,臺灣舞者手持南音“四寶”登臺,兩片竹板要依靠手腕的震動發出聲音,大家練得手腳酸痛方得要領。一快一慢、一動一靜,如何使二者有機結合,也成為創作者最大的挑戰。楊雪莉決定找作曲家鄭重幫忙。

  鄭重是個80後,從小在閩劇團浸淫長大,大學學的是作曲,對電子音樂的製作也非常熟悉。聽到南音要和街舞混搭,他腦中第一個蹦出的就是《八駿馬》。他告訴記者,南音唱腔悠長,很難抓到節奏,《八駿馬》的原曲相對“動感”,又是南音的經典曲牌,無疑是最佳選擇。“要將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融合併非易事,它不是簡單地在傳統文化的表面添磚加瓦,而是首先要繼承傳統,繼而借古開今。”在錄音棚裏,鄭重和南樂團的幾名演員現場創作,依據原曲不同階段的調性,在不破壞南音底蘊的前提下,嘗試加入適合街舞律動的音符,熬了三天三夜,終於交出初稿。

  “古老的藝術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小圈子裏,應該在更寬的層面上尋求廣泛共鳴。”楊雪莉説,樂團裏的很多年輕演員下了舞臺脫下長褂,平日裏戴的是棒球帽,穿的是休閒裝,他們對流行文化同樣非常喜愛。如果能由他們作為橋梁,大膽創新,讓南音為普通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喜歡,對南音來説就像是騎上了“八駿馬”,意義非凡。所以,這次合作,廈門南樂團以最強陣容全力以赴。

  故園情深

  儘管能説一口閩南話,來自臺灣玄奘大學的5名臺灣學生舞者卻從未接觸過南音,這次與南音的合作,也是他們第一次有機會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為了這次演出,廈門南樂團專門請老師為他們講解南音樂器、表演南音身段等。

  南音在臺灣也被叫作南管。明清時期,它隨著墾拓臺灣的閩南先民在寶島傳播開來。閩臺兩地民眾傳唱的都是這些世代流傳、耳熟能詳的傳統曲詞。幾百年之後的今天,南音在臺灣逐漸式微,面臨後繼乏人的局面。

  “南音歷史悠久,它起源於前秦,興于唐代。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能伴著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跳街舞,這种經歷太寶貴了。”來自臺灣的舞者劉得安告訴記者,創作時,雙方腦力激蕩,靈感不斷,大為過癮。

  從初中就開始跳街舞的陳繼為舞齡已有20年,以前雖專程去聽過不少傳統戲曲,但與南音也是初次“相逢”。他認為,南音在樂器的使用和表演者的身段等方面與其他戲曲相比都有其獨特之處,它的高雅和略帶惆悵的唱腔讓人過耳難忘,但可惜在臺灣了解南音的年輕人屈指可數。這也是陳繼為編舞時選擇改變街舞,而儘量保持南音原汁原味的原因。“街舞是現代文化,臺灣年輕人非常熟悉,所以,這次我希望通過街舞這個媒介,讓臺灣年輕人關注南音,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陳繼為説,這次初試啼音反響良好,未來希望雙方能夠嘗試一齣更完整的敘事劇目。

  話音剛落,舞臺上的洞簫聲漸起。一身嘻哈服的陳繼為跳了起來:“排演開始了,我趕緊去看一下。”在他身後,挂著一幅牌匾:“此曲只應天上有,何處不起故園情。”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