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琴歌相和 中國經典古琴歌傾倒紐約觀眾

2019年11月13日 10:25: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紐約11月12日電 特寫:琴歌相和 穿越時空——中國經典古琴歌傾倒紐約觀眾

  新華社記者楊士龍 張一弛

  一指空靈,一指清遠;時而風雲乍起,時而散淡閒雅。

  10日晚,以中國古琴歌藝術為主題的音樂會在美國紐約考夫曼音樂中心舉行。中國古琴歌音樂家何怡在箜篌演奏家吳琳的助陣下,與紐約當地藝術家一起演繹了中華文化經典的琴歌音樂,為觀眾獻上一場藝術盛宴。

  琴歌,即撫琴而歌,是詩詞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它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古琴藝術的重要內容之一,已有約4000年曆史。琴聲與歌聲相和,文學和音樂交融,這一音樂形式極具中國文化美感與特色。

  音樂會首曲是宋人姜夔詞曲的《暗香·舊時月色》。當古琴晶瑩剔透的泛音瀰漫開來,500多名觀眾被帶入冬夜月色清冷、梅花香遠的意境。隨之,何怡空靈的歌聲響起,絲絲入扣,卻又緲然無跡可尋。

  《陋室銘》《陽關三疊》《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一曲曲古音古韻把觀眾的思緒帶向遼遠寧靜的時空,觸摸中國歷史先賢聖哲的思想與情志,誠如蘇軾詩云:“神閒意定,萬籟收聲天地靜……歸去無眠,一夜餘音在耳邊。”

  觀看演出的“80後”琳達女士表示,很幸運能在紐約欣賞到如此富有中國文化底蘊的琴歌。她説:“琴歌傳承著中國詩詞歌賦的文化,人琴合一,畫面特別和美,希望琴歌可以在世界上傳播得更廣。”

  一位楊姓觀眾表示,自己對琴歌完全是“路轉粉”。“以前從未體驗過這種藝術形式,意境縹緲靈動,倣若山中仙子輕吟淺唱,非常享受和喜歡!”

  另一位在聯合國工作的觀眾對何怡上半場唱琴歌,下半場唱普契尼、威爾第等人的經典歌劇唱段的安排讚賞有加。她説,古琴、箜篌、笛、簫等中國民樂器與西洋樂器的演奏交相輝映,體現了中西方文明的和諧共存。

  何怡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她13歲開始唱戲曲,大學唱民歌,研究生唱藝術歌曲,後來又到美國、荷蘭唱歌劇,最終把琴歌選為終身事業。她表示,選擇琴歌首先源於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從研究琴歌開始,我的生活改變了,生活節奏也變了,整個人的狀態更好了。”

  何怡説,她對傳播琴歌文化有一種使命感。“我在西方這兩年感受到,西方音樂家和觀眾對中國音樂和文化很好奇,但有時並不清楚去哪找他們感興趣的東西。”

  因為普契尼歌劇《圖蘭朵》的緣故,很多西方人一説到中國音樂,往往都會提到《茉莉花》,這讓何怡不免感到遺憾,因為《茉莉花》“只是我們中國音樂裏面非常小的一部分”。何怡表示:“我希望把琴歌這一優美的藝術介紹到全世界,希望有更多的人也能像我一樣感受到琴歌之美,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興趣,進而對中國有更多的了解。”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