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八閩千姿:閩北建甌的不老民俗“弓魚”

2019年10月09日 13:1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平10月9日電 (張麗君 魏劍生)肩挑百餘斤鮮魚去趕早市。在閩北建甌,人們對這樣的鮮魚離水運輸,早已司空見慣;而漁民也神情悠然,沒有一點為魚兒擔心的樣子。

  這就緣于當地一種奇特的綁魚保鮮法——“弓魚”,已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作為著名的淡水魚盛産區建甌,“弓魚”技藝作為內陸極具特色的漁業民俗文化遺産,得到較好傳承。葉萬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67年出生的葉萬義,家住建甌市區通濟街道東溪村,12歲時就隨爺爺學習“弓魚”,風裏來、雨裏去,一晃40年。

  説起“弓魚”,葉萬義娓娓道來:下塘捕到魚後,立即用草繩的一端穿過魚鼻紮緊,另一端綁紮在魚的肛門下,此為“初綁”;爾後將魚放入活水中一兩個小時,讓魚吐盡口中的雜物,使魚鰓內泥巴粘貼的浮游生物都清除盡;再在魚的肛門上部用草繩綁住,此為“重綁”,然後又放到溪中或活水中泡養一兩天,再上市。

  “弓魚”技藝一直被養魚專業戶看好,並流傳至今。在葉萬義看來,“弓魚”著重技巧,手勢必須快速,用力穩定魚身不讓它掙扎;動作要一氣呵成,熟練的可以僅僅數秒時間便完成。

  如此“弓魚”,便於鮮魚長途運輸、販賣。在當地,酷暑時節把“弓魚”放在陰涼潮濕處,也可保活數小時;寒冬裏則可保活1天以上。建甌就廣泛採用此法向外地運送活魚。

  葉萬義的解釋是,“弓魚”體內增加了水份,鰓更濕潤,與空氣接觸會進行一定的氧氣交換;放入活水中,“吐故納新”,魚就活得特別長。

  早在元朝末年,“弓魚”技藝便已盛行。而一個有關“弓魚”官司的傳説,也在當地流傳不衰。

  相傳,一百多年前,在今建甌市建安街道鐘樓村附近,有一位名叫王創仔的漁民長期養魚、捕魚、賣魚,成了“弓魚”行家。有漁販將他告到衙門,説他的“弓魚”是灌水之技,讓魚增加份量,唯利是圖,坑害百姓。縣官一時拿不準,下令開兩口鍋分別煮“弓魚”和塘魚。王創仔終以“弓魚”味道鮮美贏得官司,而在當地逐漸形成非“弓魚”不賣、非“弓魚”不買的局面。

  當地也有了一道以“弓魚”命名的菜肴,叫“酥炸弓魚”,就是用鹽腌過“弓魚”後,再配以番薯粉、啤酒及雞蛋蛋漿,將魚油炸至金黃色而成。這道菜肴蘸上酸辣汁食用,肉質鮮嫩,酥香可口。

  如今,來到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建甌的遊客,多會去觀賞“弓魚”,領略當地民俗文化。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魚類學研究員張春光説,通常情況下,魚離水一兩小時就會死去,而“弓魚”能存活較長的時間,足見當地漁民的智慧。(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