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常留海:用家國情懷將花絲鑲嵌工藝傳承下去(圖)

2019年08月13日 13:1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13日電(記者 上官雲) “我第一見到花絲鑲嵌技藝時就十分驚嘆,也十分喜歡。我想這一輩子,也就忙乎這一件事了。”近日,東方藝珍董事長常留海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時説。

  花絲鑲嵌工藝是赫赫有名的“燕京八絕”之一。它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於皇家飾品的製作。

  顧名思義,這門工藝是“花絲”和“鑲嵌”兩種製作技藝的結合。前者以金、銀、銅為原料,有掐、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後者以挫、打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

  花絲鑲嵌工藝起源於春秋戰國金銀錯工藝,在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準,尤以編織、堆壘技法見長,而且還常用點翠工藝,成品光彩奪目。比如作為飾品的“金步搖”,當時深受喜愛。

  北京花絲鑲嵌集中代表了中國宮廷花絲鑲嵌工藝的特色。成立於1958年的北京花絲鑲嵌廠,集中了許多該領域的技術人才。這是個國營老廠,一度擁有千余名職工,工藝水準和生産規模都相當可觀,産品也很暢銷。

  不過,時間推移至上世紀9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北京花絲鑲嵌廠開始面臨轉型等一系列問題。1999年,北京市通州區經濟委員會全面接收北京花絲鑲嵌廠,改制更名為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

  “我是2003年以自主擇業身份承包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一來是在部隊服役多年,有一种家國情懷,也不想看著這麼好的老手藝一直走下坡路。”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常留海表示。

  第一次接觸到花絲鑲嵌工藝製作出來的成品時,他驚嘆了半天,“哎呀,簡直太精美了。你説我們做西洋的東西,大概是做不過人家;但我們做花絲,肯定比外國人好”。

  “咱們這個工藝,無論是從首飾系列還是饋贈禮品系列,幾乎每一件産品,都能講出其中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所以,常留海毫不猶豫出資買下了全部庫存。

  承包工廠之初,就具體工藝技法而言,常留海還是個門外漢。但從那時開始,他已經在琢磨如何推廣花絲鑲嵌産品的知名度,後來採取了一個比較簡單直接的辦法:開店。

  “投資了幾百萬吧,在張家口、宣化等地都開了店。”幹到2008年前後,東方藝珍進行了民營股份改革,常留海出資買下了東方藝珍所有股份,把廠子挪到通州張家灣,開始專心打造品牌。

  他一頭扎進了工廠車間,經年累月看著工人們如何工作。漸漸地,常留海對花絲鑲嵌工藝的種種技藝越來越熟悉,點翠、燒藍等名詞張口就來,誰是骨幹、誰有專長……心裏更是一清二楚。

  東方藝珍早先便承接定制業務,為了令花絲鑲嵌工藝逐漸走向産業化,常留海採用合作的方式,與此前從廠裏離開的工藝大師們保持聯繫,為他們成立工作室。此外,還推動成立設計創意部門,研發新産品,盡可能降低成本。

  在他和全廠人的努力下,東方藝珍的花絲鑲嵌産品逐漸打開了市場。2015年,常留海在工廠基礎上創建了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傳承基地,並成立了花絲鑲嵌傳承人集聚中心、花絲鑲嵌産品製作展銷中心等。

  “我在辦活動、辦展覽,努力推廣我們的老手藝人和花絲鑲嵌技藝。”常留海開玩笑説,“我在部隊時,也是管大炮、機械修理什麼的,肯定是當不了工藝大師,只能給大師們當好服務員。有什麼困難,大家共同解決問題”。

  2017年,東方藝珍文化産業有限公司成立,常留海任董事長。據介紹,2018年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被認定為“北京老字號”企業。

  如今,非遺技藝越來越受到重視。常留海也在思考如何把花絲鑲嵌工藝更好傳承下去,“資金投入是一方面,傳統工藝的創新核心還是要依靠設計、工藝上的進步,更好地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才能夠揚光大”。

  接下來,他準備繼續帶領東方藝珍在設計新産品、推廣新産品上下功夫,“我今年已經66歲,再幹5年就可以交班了。這一輩子,可能就給我專注做這一件事的時間了”。(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