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尼西藏族黑陶的未來之路:非遺的傳承、流變與更新

2019年07月15日 08:2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雲南迪慶7月13日電 題:尼西藏族黑陶的未來之路:非遺傳承、流變與更新

  作者 李晗雪

  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廚房的秘密”一集中,介紹過一種能燉煮出鮮美雞湯的黑陶鍋,即尼西藏族黑陶。這種有上千年曆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今面臨傳承與更新的挑戰。

  藏族黑陶燒制技藝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湯堆村。黑陶燒制的炊具、食具、茶具等今天仍是許多藏胞家中的日常用具。與多數陶器是放在坯車上拉坯製成不同,尼西黑陶是用工具拍打和手捏陶土製成,然後放在篝火中“堆燒”。

  “尼西黑陶的獨特一方面在於它是人類制陶技術發展過程的‘活化石’,另一方面在於它蘊含的藏族文化。”雲南省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趙軍説。

  近年,隨著香格里拉市的旅遊發展,購買黑陶的遊客越來越多。湯堆村許多原本不制陶的家庭也開始製作黑陶。據藏族黑陶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郭軍華介紹,現在每人每月可收入四千元人民幣以上。

  黑陶的傳承已不成問題。讓郭軍華擔心的是黑陶的創新。在香格里拉之外,黑陶的市場還遠遠沒有打開。黑陶製品多數重而大,不便攜帶;又因燒制溫度低,在電磁爐和燃氣灶上容易開裂。若非到當地旅遊,很少人會購買黑陶器。

  郭軍華告訴記者,他想把一些器物做小,以便遊客帶走。一旁的趙軍説:“老郭,咱們更需要提升品質和開發新器型。”

  趙軍與郭軍華已是多年老友。自2013年接手迪慶州非遺工作以來,趙軍帶郭軍華等黑陶傳承人參加非遺博覽會、非遺節等各種展覽,請國內外藝術專家設計新器型、為黑陶生産尋求投資……趙軍説,他和老郭打過一個賭。當時,兩人一起去看宜興紫砂壺展覽,郭軍華不解趙軍為何花幾千元買一把小壺,因為一個黑陶器不足千元。趙軍説:“我就跟他打賭,如果他一個月內做出一把黑陶壺,我一年工資都給他”。

  結果,郭軍華嘗試一月,只做出一把瑕疵明顯的壺。黑陶製作的技藝還不夠精細,這也是過去一位義大利設計師為黑陶設計的薄壁食具無法實現的原因。

  説起這些事,郭軍華“嘿嘿”一笑:“雖然沒做好,但也很感謝那個賭,讓我開始挑戰新器型。”

  這幾年,隨著郭軍華視野打開,他的工作坊有了可量産的灌漿制陶、有了遊客體驗活動、有了脫離實用功能的藏文化工藝品。趙軍説,別看他總找老郭的“毛病”,眼看黑陶一點點進步,他十分欣慰。

  趙軍認為,目前尼西藏族黑陶發展真正的難點,是觀念的更新。當地匠人多數教育程度低,滿足於製作傳統器物、獲利糊口,對於器型的豐富、技術的提升和創新方面很難有較高較快的提高。這是制約尼西黑陶更好地實現“走出去”戰略的瓶頸因素。

  但是,郭軍華剛本科畢業的兒子帶來了新的希望。拉茸肖巴從雲南民族大學畢業後,帶著全新的想法回鄉繼承父親的手藝。他向記者展示了自己受唐卡圖案啟發製作的黑陶水麒麟與正在研究中的黑陶海螺音箱。拉茸肖巴説,未來希望把湯堆村建設成一個有多種旅遊配套的黑陶文化村。

  “五年之後,我兒子肯定會大大超過我。”郭軍華驕傲地説。

  趙軍拿起工作坊新制的黑陶壺,又開始與郭軍華父子討論未來改進。這門悠久的制陶工藝,似在傳承守護與更新進取中歷久彌新。(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