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官方和民間共同挖掘修繕湘江戰役遺址 傳承紅色文化
中新網桂林7月8日電(記者 林艷華 趙琳露)“我父親早年參加遊擊戰爭,也給我講過很多有關紅軍的故事,自幼感染濃厚的紅色情懷。”廣西桂林市灌陽縣水車鎮修睦村山岐屯村民鄧忠祥出資倡導重修紅軍駐紮的古廟,希望更多人關注紅色遺跡,讓紅色文化生生不息。
近日,中新網記者再走長征路,探訪湘江戰役遺址。85年前,長征途中,湘江一役,驚天地、泣鬼神。中央紅軍經過浴血奮戰,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挫敗了蔣介石企圖殲滅紅軍于湘江以東的陰謀。此役,中央紅軍付出慘重代價,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由長征開始時的8.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數萬紅軍將士長眠湘江之邊。
悠悠歲月,如今湘江畔已萬象更新,偉大的紅軍精神依然在這片由革命先輩用鮮血染紅的土地上久久傳頌,廣西官方和民間共同挖掘修繕湘江戰役遺址,用行動告慰烈士英靈,傳承長征精神。
修繕一新的古廟距離灌陽縣城25公里,52歲的鄧忠祥説,至於古廟建成于什麼時候,村裏最年長的老人也説不清楚,絕大多數村裏人都清楚且肯定的是,發生於灌陽的新圩阻擊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34師曾在此宿營生活。
70歲的村民鄧戊生回憶,父親曾告訴他,駐紮在古廟的好像是紅軍軍官,“個個腰間都別著駁殼槍,氣宇非凡”。鄧戊生説,紅軍進村從不會打擾百姓,只是選擇一些古廟祠堂或山洞駐紮。在修繕過程中,鄧戊生踩在腳手架上,把古廟四週的三幅圖案按照記憶描繪出來,包括正門的“畫眉穿菊”以及雙側的“鯉魚躍龍門”和“雙鳳朝陽”。
鄧忠祥説,古廟即將對外開放,他將把自己珍藏的望遠鏡、行軍鍋和大刀等幾十件紅軍收藏品展示出來,讓大家好好看看以前紅軍是怎麼戰鬥的,同時要告訴年輕人,現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在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園裏,一座紅軍墓冢正在加快建設,墓冢形如帶五角星的紅軍帽。當地希望讓這些紅軍勇士得以入土為安,讓子孫後代永遠銘記、追思犧牲在長征路上的革命先輩。
桂林市灌陽縣民政局副局長呂輝介紹,灌陽縣近年來全面尋找紅軍烈士墓和紅軍散葬點,核查出犧牲在灌陽縣的紅軍烈士3580多名。2016年,散葬在水車鄉修睦村的第一批紅軍烈士遺骸遷葬至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園。2017年對酒海井紅軍烈士遺骸進行集中打撈、安葬。當地官方計劃逐步將散葬在境內的紅軍烈士遺骸集中遷葬至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園。
中國長征精神研究院副院長、灌陽縣史志辦原主任文東柏介紹,在灌陽,除了像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園和楓樹腳新圩阻擊戰陳列館等大型的紀念館外,縣境內還有大大小小近百處紅軍遺址。這些地方大多是紅軍駐紮、生活過的,時至今日都還保留著紅軍的一些生活遺跡,將進一步挖掘、開發。
近年來,桂林實施紅色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利用工程,發掘紅色文化遺存,建設了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等一批紅色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啟動桂北五縣紅色旅遊發展規劃,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湘江戰役舊址、紅軍活動遺址和烈士墓等進行全面保護修繕;新建灌陽縣新圩阻擊戰陳列館和酒海井紅軍烈士陵園、全州縣才灣鎮覺山鋪湘江戰役遺址等紀念地近20處。
文東柏説,湘江戰役所留下的長征精神,將永遠根植在這片用鮮血染就的土地上,持續激勵著每一代人。(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