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民日報海外版:兒童戲劇是安放兒童心靈的地方

2019年06月01日 11:26: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兒童戲劇——

  不是兒戲,是安放兒童心靈的地方(獨家)

  5月26日,一個普通週日的下午,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以下簡稱中國兒藝)的小廣場上滿是孩子們的笑聲,一批觀眾剛剛走入大劇場中《時間森林》的異想世界,另一批看完《小吉普·變變變》的觀眾就離開了小劇場。意猶未盡的孩子們抱著紅色吉普車的毛絨玩具,用劇中的方式歡快道別:“再見,小吉普。”

  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天中,北京在售的48部話劇、歌劇、音樂劇演出裏有14部兒童劇,佔比29%,越來越多的兒童劇進入到家長與孩子的生活中。

  親子市場的新藍海

  帶孩子看兒童劇,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會長、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告訴記者,3年來,中國兒藝每年演出都超過600場,觀眾在30萬至40萬左右。在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的38家會員單位中,許多院團每年演出場次也都超過300場。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佈的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兒童劇演出場次為1.85萬場,較2013年上漲50.41%,票房收入7.40億元,上升80%以上。到2017年,兒童劇共演出2.14萬場,觀眾人數達331.70萬,票房收入超過10億元。

  顯而易見,兒童劇正在成為演出市場回報最好的戲劇種類,親子市場中的新藍海。文化消費的活躍、二孩政策的開放、學校與家長對孩子藝術教育的重視,使得近年來的兒童劇市場呈現“井噴式”的發展態勢。

  尹曉東説:“以前我們排了一部新戲,需要和學校去談,請他們包場觀看。現在學校會主動找到府來,和我們協調時間。有時候還不一定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對兒童劇需求的不斷走強,給劇院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2015年文化部第一次對九大直屬藝術院團試行包含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管理改革情況在內的整體績效評估時,中國兒藝排在第六名,而到2018年,其名次已經上升至第一位。

  活躍的市場也深刻影響著兒童劇本身的發展和受眾。據尹曉東介紹,以前中國兒童劇是沒有年齡層的細分的,但隨著市場變化,近幾年中國兒童劇也開始有了年齡分層,出現了針對嬰幼兒、學齡前、中小學生等不同年齡段的細分。因為市場變大,觀眾也能欣賞到更多的外國兒童劇。戲劇真正為孩子打開了認識世界的窗口。

  準入門檻並不低

  “現在市場總的來説是向上向好的。很多專業人士和真正愛孩子、關心孩子的人加入這個隊伍,這是好現象。”中國兒藝副院長、劇作家馮俐表示。

  然而,在繁榮的背後,兒童劇市場也面臨著準入門檻低的誤讀以及演出主體混亂、劇目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很多沒有相關知識素養和技術儲備的人,只是因為看好這個市場而進入。”馮俐尖銳地指出。

  據尹曉東介紹,目前國內兒童劇創作和演出主體可以分為幾塊:一是國有兒童藝術院團,二是與兒童藝術院團合為一體的話劇院團,三是民營機構。“有一些民營機構積累了不少經驗,已經走上專業化的道路,但還有大量創作和演出機構是不專業的。”尹曉東表示,兒童劇被很多人誤認為是準入門檻低的戲劇類型。“一個民營機構想去排一部芭蕾舞劇、一部歌劇,不太可能。但是排兒童劇,他們覺得太小兒科,太簡單了。”

  兒童劇真的是“小兒科”嗎?

  專注于親子演出的浙江大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尤興華堅決反對這種觀點,他認為絕不能因為作品面向孩子就放低標準。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以下簡稱中福會兒藝)院長蔡金萍也嚴肅地指出:“兒童劇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演的。”

  上世紀70年代,蔡金萍曾在中福會兒藝自辦的學館中跟著表演學院、舞蹈學院、雜技團、京昆劇團的老師上課,接受了5年的紮實訓練。她記得有一次上海人藝的老師看到他們演出時説:我們劇院的戲你們兒藝的演員能演,你們的戲我們還真演不了。

  中福會兒藝老院長任德耀曾對蔡金萍講:“兒童戲劇不是小兒科。相反,兒童戲劇工作者就像兒童醫院的全科大夫一樣,不僅要有高深的基本功,還要有愛心和奉獻精神。”馮俐對此也深有同感。在她看來,兒童戲劇工作者的門檻不僅不低,而且很高——需要對少年兒童的深入研究和認識,需要母親般的愛心和對弱小人群、人類未來的責任心,需要最細膩的情感、最飛揚的想像力和最博大的情懷。

  “兒童劇絕對不是兒戲,劇場也不是遊樂場。劇場是培養孩子們去欣賞美、甚至創造美的場所。”尹曉東如是説。

  好的兒童劇能影響孩子一生

  “一部優秀的兒童劇能影響孩子一生。”這句標語,挂在中國兒藝劇場顯眼的位置上。

  什麼樣才是好的兒童劇?尹曉東認為,一部好的兒童劇要傳遞出真善美。蔡金萍認為,一部好的兒童劇是思想性、藝術性、童趣性的結合。馮俐認為,衡量一部好的兒童劇的標準,除了與成人戲劇一樣之外,還多了一重標準,那就是要能關照到孩子們成長過程的心智需求。

  現在兒童劇演出市場能達到這些標準的有多少呢?

  北京市民劉女士是一位三歲半孩子的媽媽,雖然平時常帶孩子去看兒童劇,每次也都精挑細選,但她坦言沒少“踩過雷”,遇到過幾部劣質的童話人偶劇,服道化辣眼睛,表演浮誇,臺詞無聊,“對孩子的審美不是引導建設而是連根摧毀”。

  類似這種情況,正是馮俐所擔憂的。曾經有孩子跟她抱怨過看到的一些兒童劇有多荒唐、多令人煩躁。這些劇目“只是貼上兒童劇的標簽,但故事結構是混亂的,人物是模糊的,根本不能形成真正的戲劇藝術,造成了孩子和家長對戲劇、對劇場、對美的誤讀、厭惡和逆反”。

  不僅如此,蔡金萍還觀察到,當下一些所謂的兒童劇不僅不知所云,還把票價賣得很高,演出結束後和小觀眾搞互動,還以各種名義收費。“這種唯利是圖的做法,對來之不易的繁榮的兒童劇市場來説,是一種傷害。”尹曉東嚴厲批評。

  針對種種亂象,尹曉東建議家長們在選擇兒童劇時要多做一些功課,選擇值得信賴的戲劇機構,了解作品的故事內容和表現手法,讓孩子們在合適的年齡與合適的劇目相遇。蔡金萍呼籲有關部門能夠成立一個審查機構,最起碼設立一個準入門檻,避免粗製濫造的劇目毒害孩子的心靈。

  “戲劇也好、文學也好,是安放心靈的地方,這個地方只有做好了,才能構成我們的精神家園。”馮俐説。對於已經進入和想進入兒童劇市場的從業者,馮俐建議,要更多地走近孩子,發現孩子,真正用心為孩子獻上更多優秀的兒童劇劇目。

  鄭 娜 周 緣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