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媛媛:讓非遺回歸現場

2019年04月16日 14:33:00來源:中國文化報

  □□李媛媛

  近日“低美感社會”引發話題熱議,其中一篇題為《中國審美十大病》的文章直言:“在這個低美感社會,許多中國人患上了審美匱乏症,它的十大病徵表現為:醜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築、非人街道、塑膠設計、網紅臉、偽古風、廣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霧霾。”美學家張世英説:“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審美不是本能,需要一生去學習養成。審美如何養成?

  非遺曾引領潮流

  古希臘哲學蘇格拉底説,美是難的。德國思想家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俄國思想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定義美是生活。

  非遺的傳播形象,從“後繼無人”“工序複雜”到今天,應該回歸審美本質。讓文化遺産重回現場。不是外在的形式和概念,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非物質文化遺産,特別是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其根基在於中國傳統的生産生活實踐。從歷史走來,非遺在歷代人們的生活中都引領過潮流和時尚。伴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物質需求極大豐富,特別是工業化的不斷推進,機器化大生産的蓬勃發展,使得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發生改變,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基礎的傳統手工業受到嚴重衝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對美的追求。

  從雕漆的朱紅、從宮毯的經緯、從景泰藍的琺瑯色彩裏學習美,這樣的中國美才能影響大眾。

  讓非遺回歸現場

  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歷代民眾生産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當代生活融合回歸現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中將“保護”表述為“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産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産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公約》中的表述拓寬了“保護”的內涵和外延。非遺的傳承保護創新發展,不但需要非遺從業者的努力,更需要各個行業共同努力才能達成。

  在這樣的背景下,激活非遺(特別是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動能,使其通過文化消費走進生活,永續造福人類,成為後非遺保護時代的題中之義。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堅持“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在保護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利用、利用什麼,成為目前進行非遺産業開發的重要問題。

  讓非遺回歸審美

  非遺漸漸離場——這個現場是審美現場、消費現場、時尚現場、生活現場、話語現場。

  重回,不是簡單照搬,而是以“供給側改革”的方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産符合當下的審美語境和生活方式。正如刺繡,百年間經歷了從“身上到墻上再回到身上”的過程,而如何回,就需要當代織繡類非遺的傳承人及從業者,根據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審美意趣、身材特點……以古老技藝重新定義中國時尚。

  每一次對美的探索都是重新出發。回歸審美現場,是讓非遺回歸大眾審美,以當代審美意趣進行審美改革;回歸消費現場,是讓非遺通過文化消費的方式,進入千家萬戶;回歸時尚現場,是通過藝術再造、時尚表達以“+非遺”的形式將非遺作為生産資料寓於時尚産業中;回歸生活現場,是讓非遺走進生活,將符合當代生産生活方式;回歸話語現場,是在學術研究層面,以非遺為視域,進行跨界研究。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