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要下繡花功夫

2019年04月14日 11:07:00來源:光明日報

  【文創視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並要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作為我國歷史文化遺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有134座歷史文化名城。很多歷史文化名城在保護和發展中重煥生機與魅力,另一些卻由於“大拆大建”“搞房地産開發”“拆真建假”而遭到毀滅性破壞,致使名城歷史文化價值蒙受無可挽回的損失。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國家文物局發佈《關於部分保護不力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通報》,對山東省聊城市、山西省大同市、河南省洛陽市、陜西省韓城市、黑龍江省哈爾濱5個城市因保護工作不力致歷史文化名城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予以通報批評。對於承載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記憶的歷史文化名城,究竟應怎樣認識?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面臨哪些挑戰?如何處理好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的關係?

  不能拆真文物建假古董

  一提到歷史文化名城,人們就會自然而然想到其中一定保存著豐富的文物,擁有著成片的歷史建築,或是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形成都經歷了千百年的漫長過程,留下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無不藏著一幕歷史往事、一段動人記憶。”長期從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總規劃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趙中樞介紹,我國歷史文化名城遍及全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積累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彌足珍貴。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作為傳統歷史文化載體的歷史文化名城,不但經受著歷代風雨的侵蝕,而且有些遭到人為的破壞和摧毀。

  2017年至2018年,住建部聯合國家文物局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開展評估檢查。通過評估檢查發現,5個城市在保護工作方面存在突出問題——山東省聊城市在古城內大拆大建、大搞房地産開發,山西省大同市、河南省洛陽市在古城或歷史文化街區內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陜西省韓城市破壞古城山水環境格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搬空歷史文化街區居民後長期閒置不管。

  “長期以來,不少地方對真正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遺存不上心,疏于保護甚至隨意拆除,為建設讓路,但與此同時又不惜籌措鉅資打造‘古鎮’‘古城’。這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後,凸顯出在城鎮化進程中,不少地方存在政績觀不端正,片面追求發展速度,過度依賴商業化運作,追求短期效益等只重眼前利益、不看長期發展的錯誤傾向。”中國中建設計集團總規劃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委員宋曉龍表示。

  “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建築都是飽含歷史資訊的資源,是歷史的‘活化石’,對待歷史文化遺存,要使其‘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有的歷史城區中不恰當地拓寬馬路,突破規劃的控制高度,破壞古城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使城市失去個性,失去了歷史文化名城的應有品質。一些地方仍熱衷於造假古董,搞倣古一條街,不惜拆掉真文物、真街區,還錯把這當成名城保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學委會副主任委員張廣漢表示。

  要保持古城的文化底蘊

  為什麼要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究竟要保護什麼?這是在探索怎麼保護之前必須回答的問題。

  “我國古代城市常常遵循傳統規劃理念,至今,一些古城依然保持了傳統城市格局。”在張廣漢看來,秉承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切實保護好其歷史文化價值,至關重要。“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就是要延續空間的連續性,讓城市在傳統空間結構的基礎上有機生長,呈現從過去到現在的歷時狀態,同時保持其文化特色。一個地方的特性只有通過真實的、深層的和自然的形式才能得以展現,而不是靠簡單的‘打造’,就能生發出一座具有歷史韻味的古城。古城的風貌,需要有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作為支柱,這個風貌在歷史、空間維度上的呈現是今時今日無法再造的。”

  一個普遍達成的共識是,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重中之重是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城區的真實性。

  “這個真實性除了所在地區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築之外,還包括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傳統文化等。不同位置、不同類型歷史資訊的含量是不同的,我們可以根據其含量決定其利用的強度,以此減少對固有歷史資訊的破壞。”在張廣漢看來,現在大行其道的“古街再造”只強調了經濟效益、旅遊效益,並非保護的初衷。“現在一些古城中成片拆除、全遷居民另建倣古街,這既不是名城保護,也不是棚戶區改造的正確方法,既丟了人氣,文化傳承也無從説起。”

  “不可否認,也有相當一部分地方開展名城保護工作的出發點是解決民生問題、提升環境品質、增強城市活力,但由於發展和認識的局限性,導致對歷史遺存真實性的保護意識不足,認識水準不夠高,過於追求政績、急於求成,個別名城在保護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難以補救的遺憾。”宋曉龍指出。

  目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面臨的一個突出難點是如何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係。

  “保護與發展孰先孰後直接關係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實際成效。主張保護優先的一派強調城市歷史文化的存續以及遺産本身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而另一派則堅持發展第一的觀點,認為保護應讓位於發展,片面追求城市的經濟目標和短期利益的獲得。”宋曉龍指出,“在唯GDP的思想傾向下,相當長時間內一直存在發展重於保護的思想。遺産集中的地區大多位於城市中心地段,商業價值較高,在行政和資本的合力下,大規模的舊城建設開發給名城保護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是歷史城區,而歷史城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還是依賴土地財政的話,必然導致開發建設性破壞的發生。”同濟大學城市規劃係教授張松認為,不少歷史文化名城暴露出的問題,實際是保護理念出現偏差,一些地方在高調“保護”的背後,往往都有其他利益訴求在主導行事,如房地産開發、商業開發、旅遊開發等等。

  “當下評論歷史街區的成敗,往往關心的是經濟效益、商業效益,看重商業價值。雖然城市發展需要旅遊業,但不能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混為一談。平地起家帶來的商業繁榮、旅遊興旺無可厚非,但不要毀了真的歷史文化街區、真的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張廣漢説。

  堅守“保護優先”的基本底線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顯著一個城市的特色風貌,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才能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在城市建設中進行文化遺産保護,需繡花一般的精細功夫。這不僅考驗著各方智慧,更決定著城市的未來。

  “事實證明,如果不將歷史文化名城放在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必然會對名城保護不利,甚至造成進一步的破壞。”張松説。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的依法保護,迫在眉睫。據了解,目前,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法律制度相對滯後,主要是與我國歷史文化遺産保護體系相對應的全國性法律、法規不完善。現行法律法規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和利用體系沒有明確規定,對加強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的保護和利用還存在一些空白,對地方政府履行主體責任、相關部門履行保護責任的要求不夠具體和明確,要在保護實踐中不斷予以完善。

  對此,宋曉龍建議,要抓緊健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相關配套法規,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鼓勵政策,嚴格依法進行保護、利用和管理。“只有抓緊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讓法律的利劍高懸,才能真正震懾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行為,避免讓歷史文化名城淪為‘歷史’。”

  “要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張松呼籲,各地要把行動真正落實到“保護優先”的基本底線上來,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的積極保護和整體保護,將社會民生改善與地方活力復興和城市文化發展整合起來,真正關心居民的真實需求,同時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産。名城保護關係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要下大力氣提升公眾參與名城保護的意識和參與度。”宋曉龍認為,要鼓勵公眾參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通過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普及教育計劃,採用各種形式對市民進行名城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廣大市民的保護意識。同時,積極扶持相關民間組織,這些第三方組織可以提供支援與補充,有力發動企業、社區組織、社會團體,提升歷史遺産活化的活力與動力,促進歷史遺産活化利用的市場化與規範化。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14日 05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