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劇場京劇:國粹的生活化呈現

2019年03月18日 09:2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 高凱)從《明朝那點事——審頭刺湯》到《碾玉觀音》,一系列小劇場京劇將作為“北京京劇院經典劇目展演”的項目于近期在北京繁星戲劇村再度登臺。自2000年的《馬前潑水》開始,歷經多年磨礪,小劇場京劇以其對國粹的生活化呈現,已經逐漸積累了精品佳作。

  馬派名家朱強被業內認為是小劇場京劇的先驅。

  2000年,由他主演的京劇《馬前潑水》曾一度成為廣受關注的“文化現象”,也讓一大批青年觀眾首次通過該劇領略到了京劇藝術的魅力。

  憶及當初,朱強表示,“推出過程很不容易,傳統京劇的《馬前潑水》沒能傳下來,新戲我們從中戲的話劇開始,這一改編需要很多創新。比如傳統的京劇沒有我們現在敘事想要的表現閃回、倒敘的現成方式,需要一點一點琢磨手法。”

  《馬前潑水》中,朱強突破了固有的老生形象,根據劇本中人物的需要,借鑒了小生、小花臉的一些動作行為,甚至話劇小品中的一些手法,令人物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演出效果頗佳。

  直到如今,《馬前潑水》多年來每逢登臺依舊廣受歡迎,這與其最終的呈現能夠拉近觀眾引發共鳴息息相關。

  作為該劇導演,知名戲曲導演白愛蓮其後又相繼創作出《明朝那點事——審頭刺湯》《浮生六夢》等多部優秀作品。

  對於小劇場京劇,白愛蓮有著頗多思考。“京劇充滿著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因為如此,它距離中國人的生活不會遙遠,京劇中有著太多融入我們血脈的審美形態,絕不僅僅是水袖或者唱腔。”

  白愛蓮認為,京劇中既有家國大義也有中國人的人情世故,衣食住行,她表示,“這方面我覺得小劇場可以更進一步,挖掘出那些蘊涵我們中國人生活中的經典文化元素。”

  白愛蓮以《馬前潑水》和《明朝那點事——審頭刺湯》為例,“《馬前潑水》中講述的婚姻困境到現在依舊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而小劇場形式,更能表現出情感中複雜和微妙的東西。”

  至於以唸白為主的《明朝那點事——審頭刺湯》,白愛蓮認為除京白的魅力外,這部作品也特別能展現中國語言的美感,“它講明朝官場上的事情,繁複的對白中充滿了張力,我們中國語言中的潛臺詞、雙關,各種語言的機智、語言的藝術,在小劇場的形式中特別有利於展現。”

  “小劇場京劇,舞臺與觀眾距離更近,更有利於表現一些生活化的內容,有利於發掘情感上的共鳴,對於當下京劇的傳承發展而言,可以説是一條頗具價值的路徑。”白愛蓮説。

  北京京劇院老生演員馬博通近年來逐漸接替朱強擔綱《明朝那點事——審頭刺湯》,對於小劇場京劇的未來,這位年輕演員充滿期待,“京劇當然不能隨便創新,像主流傳承下來的《四郎探母》《鎖麟囊》等等一些大戲,我們和觀眾都希望它能原汁原味,高品質保存下去。對於一些沒能在主流中保存傳承下來的戲,我們應該去挖掘其中一些有價值的,值得呈現的東西,以更為現代的、多樣的方式,從情感上近距離呈現給觀眾。”(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