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戲曲盔頭老匠人過新年:忙起來的日子才有“年味”

2019年02月11日 15:1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春見聞)戲曲盔頭老匠人過新年:忙起來的日子才有“年味”

  中新社安徽安慶2月10日電 題:戲曲盔頭老匠人過新年:忙起來的日子才有“年味”

  中新社記者 繆璐

  73歲産雲秋的春節本該全家團聚,兒孫繞膝,他卻一直守在自己的泰和祥戲裝盔帽社。“在外的戲班子過年都回來了,盔帽訂單變多了,為了保證品質,我除夕都沒回家,這樣忙起來的日子才有‘年味’。”産雲秋告訴中新社記者。

  安徽石牌素有“戲曲之鄉”之稱,産雲秋是石牌戲曲盔帽技藝的第五代傳人,從13歲學徒開始,産雲秋已經做了60年戲曲盔頭。戲曲盔帽俗稱唱戲人的“行頭”,在舞臺上能豐富劇中人物的“神”“型”“行”。産雲秋説:“看戲的人要了解戲臺上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第一眼便是通過盔頭,所以馬虎不得。”

  九龍冠、七鳳冠、紫金冠、元帥盔、公子巾……100多種戲曲盔頭,每一樣製作都要花費大功夫。盔帽製作大體都要經過銅版紙刻版、描繪花紋、鐵絲串聯、擠粉、串珠子、挂絳子等十幾道繁複的工序,一頂簡單的戲帽便要花費5天時間。

  製作過程的耗時耗力,加之之前戲劇的不景氣,産雲秋曾一度産生了改行的念頭,“我學徒的時候,過年時是最忙的,那時候沒電燈,我們幾個人都是圍著汽燈趕工,但後來盔帽一度無人問津,真的覺得要是不改行就活不下去了。”

  每當看到戲臺上演員披掛上陣、字正腔圓地表演,臺下觀眾興致盎然地欣賞、鼓掌時,産雲秋心中就滿是不捨。“我就一直跟自己説,要不再堅持一下。”就這樣,産雲秋終於盼來了戲曲盔頭的“好日子”。

  隨著戲曲文化的普及,不少年輕人開始慕名前來拜師學藝。“臘月裏有一個湖南師範大學的小姑娘從網上找到我的資訊,專門跑過來説要跟我學手藝。之前還有一個北京大學的小夥子在我這兒研究了3個月,寫了一本厚厚的論文。”産雲秋頗為欣慰。

  想學手藝的人越來越多,産雲秋也看得更長遠。他説:“學做一兩個盔帽很簡單,但關鍵還是要‘成大事’。”到産雲秋的戲裝盔帽社下過訂單的人都知道,只需要把戲名報上來,“帽子産”便會把裏面角色所需要的盔帽名稱詳細地羅列出來,而且保證不出錯。

  産雲秋:“學習戲曲盔帽的手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長時間的歷史文化知識積累,只有將盔帽文化和戲曲知識爛熟於心,才能在製作時得心應手,不張冠李戴。”

  正是這樣日復一日地精益求精,産雲秋製作的戲曲盔帽入藏徽班博物館臨展館的同時,也在2018年的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上亮相。

  據産雲秋回憶,在他所接待的觀眾中,也有來自日本、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參觀者,“從盔帽的歷史到製作工藝,他們都十分感興趣,一直問我各種各樣的問題”。

  如今産雲秋正著手擴大戲裝盔帽社,比往日更忙碌。他説:“只要身體還允許,我就會堅持把‘石牌戲曲盔帽製作工藝’傳承和弘揚下去。”(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