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洪惟助:崑曲交流 兩岸典範

2019年02月11日 14:21: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大陸,白先勇主持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百戲之母”崑曲的復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臺灣,影響更為深遠的則是崑曲傳習計劃。臺灣“中央大學”戲曲教授洪惟助正是該計劃的主持者,他創辦了臺灣昆劇團、第一座崑曲博物館,編纂了世界上首部崑曲辭典,目前正編寫崑曲在臺灣的發展史。

  “崑曲交流可以説是兩岸交流的典範。兩岸的崑曲學者藝人互相扶持、互補有無,讓崑曲從一個寂寞的劇種,變得為大家所重視。”在洪惟助臺北的家中,記者聽76歲的他細述起親歷的兩岸崑曲交流故事。

  與崑曲結下不解之緣

  上世紀60年代,洪惟助跟隨遷臺的知名崑曲曲友徐炎之、張善薌夫婦學習唱曲,從此與崑曲結緣。徐炎之夫婦在臺灣十余所大專院校和中學教授崑曲,並組織“同期曲會”,培養了不少崑曲研習和愛好者。

  1989年,大陸六大昆劇團齊聚香港演出,洪惟助深為演出的細膩精緻而感動,對崑曲産生了愈發深厚的感情。次年,臺灣曲友賈馨園發起“崑曲之旅”,洪惟助等人隨之前往上海,對上海昆劇團的表演大為驚艷。

  根據洪惟助的考證,臺灣的崑曲活動可上溯至清乾隆年間,但在1949年以前,崑曲在島內主要保存于流行的北管、十三腔、京劇中。此後不少曲友遷居臺灣,崑曲清唱和彩演日漸頻繁,但始終沒有專業的昆劇團。隨著徐炎之夫婦辭世,臺灣的崑曲活動也逐漸沉寂。

  “崑曲在臺灣家底豐厚,值得研究推廣,而且要研究中國戲曲,崑曲在戲曲史上是重要劇種。元雜劇等現在已不能演出,但其劇本、舞臺美術等很多保留在崑曲裏面。清代以後興起的劇種,大部分受崑曲影響。崑曲是承前啟後的劇種,要好好發揚。”洪惟助説。

  1991年,洪惟助與臺灣“中央研究院”首位戲曲院士曾永義共同主持“崑曲傳習計劃”,10年間,共舉辦6屆,培養崑曲愛好者400余人,專業演員20余人,共學摺子戲40余折。

  崑曲傳習計劃影響深遠

  “每次都報滿,從小朋友到70多歲的退休老人,還有全家都來參加的。”洪惟助説,參與人數最多的是大學生,還有學校老師。“當時我小兒子上小學二年級,他也跑來聽,回去跟同學介紹崑曲。”

  崑曲傳習計劃從第四屆起,除招收業餘愛好者,還增設“藝生班”,吸引優秀曲友和“國光”“復興”兩劇團京劇演員參與,此後又培養文武場(樂隊)人才,為日後島內的崑曲演出和後續發展打下了基礎。

  念及上世紀90年代大陸的崑曲發展狀況,洪惟助感慨萬端。“曲社裏都是老人,不過一二十人,還常常找不到人吹笛子,劇團演出也沒人看。”他那時50歲,進場看戲發現自己竟是最年輕的。演員出場沒人鼓掌,結束時觀眾各自散去。“看了就很傷心。”

  洪惟助等人廣邀大陸各大昆劇團名家來臺演出、教戲、錄影,既讓大陸戲曲界對崑曲發展重拾信心,又為崑曲傳承保留了寶貴的影音資料,張繼青、蔡正仁、汪世瑜、岳美緹等人的藝術巔峰狀態得以記錄,為後輩學藝提供彌足珍貴的參考。

  “臺灣後來成立了十幾個崑曲社團,有七成以上的參與者是傳習計劃出來的。”洪惟助説。2000年,崑曲傳習計劃結束,洪惟助組織藝生班、文武場班優秀學員,成立臺灣昆劇團並擔任團長。

  兩岸攜手傳藝風雨精誠

  “臺灣昆劇團一年至少演出七八場,多的時候有20多場,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演員。”洪惟助説,劇團至今演過摺子戲60余折,串本戲(縮編戲)和新編戲13本,曾到大陸多地和海外演出。劇團成立後,大多數時候以戲帶功,每年大概請兩批大陸名師來幫忙排戲,給演出把關,多則3個月,少則1個月,還會開設講座及推廣班。

  在洪惟助看來,臺灣以前研究中國傳統戲曲的學者,大都是“在故紙堆裏討生活”,圍繞文獻資料打轉。他卻堅持“戲曲是活在舞臺上的”,帶動學術界對戲曲表演有了更多關注。崑曲傳習計劃整個運作模式,也影響到其他劇種在島內的傳習與研究。

  1992年,洪惟助在“中央大學”成立戲曲研究室,首要工作是編纂《崑曲辭典》。由於相關研究不足,洪惟助遍訪大陸多地蒐集文物史料,更訪問百餘名曲家、演藝家和學者。2002年,由洪惟助主編的該辭典問世,共有200余萬字、圖片1003張、“基本形體身段示範”光碟2張,兼顧文獻、文學、音樂、舞臺表演等方面。它既是世界上首部崑曲辭典,也是兩岸學者心血的結晶。

  近30年來,戲曲研究室收集文物上千種,包括明清以來戲曲家及昆劇藝人書畫,清代和民初線裝書,清乾隆以來名家所藏所抄珍貴曲譜、樂器、戲服、戲船模型等。同時擁有戲曲相關書籍1.5萬餘冊、期刊3000余冊,影音資料1萬餘種。

  以此為基礎,2017年底,全臺首座崑曲博物館在洪惟助的主持下成立,它坐落于“中央大學”文學院二館,至今已吸引近萬人次參觀,同時兼有圖書館和教學傳習功能。從去年底至今年7月,昆劇傳字輩特展在此舉辦。從清末民初崑曲衰微到如今走向復興,背後既有洪惟助等人的傾力推動,更見兩岸攜手傳藝的風雨精誠。(記者 張盼)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