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白族銀匠西藏“敲敲打打”二十余載
中新社拉薩12月9日電 題:雲南白族銀匠西藏“敲敲打打”二十余載
作者 江飛波
古城拉薩市北郊奪底鄉的山腳下有一條長約1公里的無名街道,兩側是清一色的手工銀器、銅器銷售店。每天上午10點開始持續到深夜,這條街道像一個特殊的金屬樂器一樣,發出叮叮噹當的敲擊聲。
這條街道被一些拉薩人稱作白族銀匠村,這裡的銀匠絕大部分來自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鶴慶銀器鍛制技藝擁有超過500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雲南當地頗有名氣。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小批鶴慶銀匠為了謀生,踏上了青藏高原,並在拉薩立足。
“這後面是納金山,我們老家有座鳳凰山。”現年64歲的洪中山用鋼鏨子一邊敲著一塊銅皮,一邊向記者介紹,他是1997年8月來到拉薩,當時43歲的他迫於生計離開家鄉。
洪中山説,1997年,他4名女兒中的兩人在讀初中,一人在讀高中,三人一年學費超過2萬元(人民幣,下同)。“當時聽説西藏的手工銀器、銅器價格比雲南高出不少,於是決定來拉薩試一試。”洪中山回憶,他整整坐了7天7夜的車才到達拉薩。
藏族民眾對手工銀器和銅器有著癡迷的愛好,即便如今工業産品越來越精細,種類也越來越豐富,但藏族家中的青稞酒壺、酒杯、水勺等日用品以及供佛用品,絕大部分仍以銅制居多,而經濟條件更好的家庭,銀質日用品也不少,這使得手工匠人在西藏仍有一席之地。
洪中山説,到達拉薩後,他先是在八廓老街從事生産,一月能賺6000元左右,解決了女兒的學費問題。大約是在2005年,在拉薩的白族銀匠們集中搬到了太陽島。隨著拉薩城市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前後,幾百位白族匠人陸續搬至拉薩北郊奪底鄉納金山腳下。
2012年開始,聚集起來的白族銀匠和家人第一次在西藏拉薩過上了白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
到西藏打拼21年,洪中山擁有自己的絕技,“這個是藏醫用的酒精燈,需要敲敲打打3天才能做好,這個是銅烙、鐵烙,打造一套要一週時間……”洪中山自豪地説,傳統藏醫醫療器械一共200多種,全拉薩能做齊的只有兩三人,他便是其中之一。
同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到拉薩打拼的白族銀匠還有母樹燉的父親母金富,“那時家裏可以説一窮二白,一家人唯一的手藝便是這銀器加工。也是迫於生計,父親在1996年來到了拉薩。”母樹燉回憶,父親在拉薩的收入不錯,於是他在初中畢業後便也追尋先輩的腳步,在拉薩當了父親的徒弟。
2010年,當銀匠7年的母樹燉便攢夠了40萬元,用於在雲南鶴慶縣老家修建一套婚房,“一半是傳統白族的裝修風格,一半是藏式的裝修風格。”母樹燉笑著説,他熱愛銀器製作技藝,也熱愛西藏。
“上個月,一位藏族大叔拿了個老銀碗蓋樣品給我,讓我按著那個花紋進行‘複製’,一週敲敲打打下來,終於完成了,顧客很滿意。”母樹燉説,他喜歡做有難度的銀器加工工作,他認為那樣很有趣。
“從2000年開始,我父親回雲南老家都是乘坐飛機,父輩們坐7天7夜汽車到拉薩的經歷,早已成為歷史了。”母樹燉説,如今,他父親已回到鶴慶縣老家安享晚年,一家人二十多年打拼下來的銀器店由父傳子,繼續經營。
夜幕降臨,白族銀匠村裏的燈光逐漸點亮,匠人們的小鐵錘依舊錘打著鏨子,在銀器或銅皮上刻出美麗的花紋,叮叮噹當、叮叮噹當的響聲依舊……(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