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北京引領閱讀新風尚
2018年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閱讀板塊收官
閱讀北京引領閱讀新風尚
12月7日,年度盛典將於BTV重磅呈現
2018年即將揮手告別,持續了一整年的2018年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之“閱讀北京”五大系列活動,也以豐碩的成果告一段落。11月28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北京市各公共圖書館、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承辦的“閱讀北京”年度盛典于首都圖書劇場重磅呈現。盛典對2018年“閱讀北京”五大系列活動“改革成就未來 誦讀放飛夢想”誦讀大賽、“閱讀之城——市民讀書計劃”圖書評選活動、“十佳優讀空間——百姓身邊的基層圖書室”推優活動、“閱讀伴我成長”主題活動、“最美書評”徵集評選活動,進行成果展示和表彰頒獎。
2018年即將揮手告別,持續了一整年的2018年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之“閱讀北京”五大系列活動,也以豐碩的成果告一段落。11月28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北京市各公共圖書館、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承辦的“閱讀北京”年度盛典于首都圖書劇場重磅呈現。盛典對2018年“閱讀北京”五大系列活動“改革成就未來 誦讀放飛夢想”誦讀大賽、“閱讀之城——市民讀書計劃”圖書評選活動、“十佳優讀空間——百姓身邊的基層圖書室”推優活動、“閱讀伴我成長”主題活動、“最美書評”徵集評選活動,進行成果展示和表彰頒獎。
“閱讀北京” 系列文化活動,依託北京市公共圖書館四級服務網路,引領廣大市民關注閱讀、參與閱讀、熱愛閱讀,通過閱讀來知興替,懂榮辱,強思辨,增才情。
該活動重在突出公共圖書館體系的資源優勢、人力優勢、策劃組織優勢,重點增強首都城市的閱讀氛圍,通過實現“五個一”,即搭建一個閱讀平臺,推薦一批優秀圖書,組建一支基層“領讀者”隊伍,打造一個閱讀活動品牌,推廣一批示範基層圖書館的方式,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服務能力和社會效益,為推進首都文化中心建設提供支援,活動覆蓋各年齡層人群,具備互動性、參與性、分享性,吸引了數百萬市民參與到閱讀北京的各項活動中。
今年,“閱讀北京”首次嘗試以一台年度盛典來回顧和總結一年的成果,盛典邀請文化學者、作家、文藝工作者、圖書館工作者與普通市民等一起,圍繞著共讀詩書、共誦經典、共築中國夢,分享閱讀故事、暢談閱讀感受、倡議閱讀行動。節目現場還通過百姓朗誦、故事演繹、歌曲舞蹈、訪談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地展現首都市民共襄閱讀的盛況。
11月28日,盛典直播由北京電視臺主持人孔潔、李楊薇擔綱主持。同時邀請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舌尖上的中國》解説李立宏,著名播音藝術家肖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百家講壇》主講人酈波,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蒙曼,《最好的方法給孩子》的作者王芳,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主持人陳旻,北京交通廣播電臺主播郭煒,北京電視臺主持人高燕和彩虹姐姐等嘉賓與普通市民一起,圍繞著共讀詩書、共誦經典、共築中國夢,分享閱讀故事、暢談閱讀感受、倡議閱讀行動。
誦讀大賽各渠道吸引25500萬關注量,
2000余位市民參賽
誦讀,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語言表演藝術,通過起承轉合的語調,將在閱讀中集納的靜默力量極致外化,依託文字、聲音、以及意境,展示文化的魅力。
2018年8月,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首都圖書館、各區圖書館、少年兒童圖書館承辦的“閱讀北京”首都市民閱讀系列文化活動中的重頭戲——北京市誦讀大賽全面啟動。大賽以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為契機,緊扣“改革成就未來 誦讀放飛夢想”的主題,圍繞“進步”“收穫”“發展”“創新”“開放”這五個關鍵詞,在北京市 23個公共圖書館設置現場初賽。還通過搭建官方平臺、融媒體傳播等方式吸引了超過25500萬關注量,2000余名市民參賽,7000余人通過網路賽區(含閱讀北京小程式、朗讀亭、郵箱等)提交了作品,線上線下共産生參賽作品7753篇,其中原創作品217篇,決賽直播吸引2.8萬人次訪問,播放次數達4萬餘次。
誦讀大賽邀請尼格買提、郭煒、馬伯庸和彩虹姐姐擔任推廣大使,形成“大咖領讀”的嶄新模式。而參賽選手則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紅領巾娃娃,年齡覆蓋面廣、行業分佈眾多。
盛典當晚,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陳冬為108名領讀者的代表進行了頒獎。
“閱讀之城”
市民讀書計劃評選出2018年請讀書目
整臺盛典以“閱讀之城——市民讀書計劃”2018年請讀書目的發佈貫穿始終。
本著 “為人找書、為書找人”的初衷,以“注重平衡,不以暢銷榜為選擇依據,同時避免過於小眾、艱深”為基本原則,以“傳播知識、陶冶情操、提升素養,補全市民知識拼圖”為內容訴求,2018年“閱讀之城——市民讀書計劃”線下活動累計吸引近50萬市民參與其中,官方網站累計登錄人次1000余萬。本屆活動共有25家圖書館承辦並參與活動推廣、讀者投票、圖書推介等工作,收到有效投票18萬餘條。同步還開展了“圖書認領”活動,為讀者提供圖書105種,讀者只需撰寫並提交該書書評便完成了對該書的認領。“圖書認領”活動共吸引了316名讀者參加,發放圖書165冊,上交書評139篇。
最終2018年請讀書目在社科、文學、科普、生活、少兒五個類別過去一年出版的圖書中,精選出30種書目推薦給市民閱讀。盛典現場,國家圖書館少兒館館長王志庚、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顏實、近代史研究者解璽璋、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讀書俱樂部》主持人劉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賀紹俊分別公佈了各類別獲獎書目名單。此外,活動還繼續向讀者推薦新近出版的黨政類重要圖書《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等6種。
在盛典現場,解璽璋先生介紹了“年度請讀書目”的特別之處——它摒棄商業因素,首先參考北京市公共圖書館的借閱情況,充分尊重讀者選擇,是綜合讀者投票、圖書館推選、專家評審三方意見的結果,成為最適合大眾閱讀而又兼具北京特色的薦讀書單。該書目自發佈之日起,北京市公共圖書館將在全市範圍內通過多種方式和載體進行廣泛而深入的閱讀推廣。
“十佳優讀空間——百姓身邊的基層圖書室”
推優活動向市民推薦身邊的閱讀空間
閱讀,是一種對待生活的理念;閱讀,也是一種精神幸福感的追求。若要打造書香社會,推動全民閱讀,就應該以“服務大眾”的意識,為讀者打造更多、更好的閱讀場所。
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領導下,首都圖書館在2016年、2017年連續成功舉辦了閱讀北京·十佳優讀空間——百姓身邊的基層圖書室推優活動。2018年,在前兩次推優活動的基礎上,又成功籌辦了第三屆。今年的參與單位涵蓋全市街道(鄉鎮)圖書館、社區(村)圖書室,以及社會單位與公共圖書館合作的閱讀空間。進一步展示百姓身邊的免費閱讀空間,宣傳閱讀空間的服務功能,推廣服務基層的特色資源,讓百姓熟悉身邊的基層圖書室。此次活動,共有15家區級圖書館經初選推薦了21家基層圖書館參選。
盛典現場由中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野霏為最終投票推選出的東城區第一圖書館王府井書店分館、東城區第二圖書館分館——角樓圖書館、西城區白紙坊街道圖書館——坊間書閣、朝陽區城市書屋·良閱書房館、海澱區田村路街道圖書館、豐台區宛平記憶圖書館、石景山區八寶山街道圖書分館、石景山區郎園PARK良閱書房、順義區圖書館雙豐街道分館、昌平區回龍觀第一分館共10家優秀基層閱讀空間頒獎。
閱讀,隨時隨地都可進行。但在舒適潔凈的閱覽室看書,似乎就更多了一種儀式感,而儀式感,恰恰是現代生活的重要內容。一如身著盛裝欣賞音樂會,當置身於遍佈北京各處的公共圖書空間,讀書,也便有了更為精緻的內涵。未來,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將著力打造更多的優讀空間,讓更多的人享受閱讀的快樂。
“閱讀伴我成長”主題活動選出“讀書小狀元”74人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由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少先隊北京市工作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首都圖書館承辦的全市大型少年兒童讀書活動——“閱讀伴我成長”自舉辦以來,每一年都因時制宜,精心策劃組織符合未成年心理和生理特點的讀書活動,通過參與活動喚醒孩子們的閱讀意識,培養受益終生的讀書習慣。活動與課堂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融合,深受廣大少年兒童、學校、家長的喜愛。
2018年的活動以“寓讀于説、寓學于做”為核心,以貼近未成年人生活為基礎,內容包括“習爺爺的教導記心間”紅領巾講故事比賽、第六屆“我的藏書票”設計比賽、第三屆“我的書屋,我的夢”農村少年兒童閱讀實踐活動、“閱讀北京 悅享好書”青少年經典導讀活動、“我最喜愛的科普圖書”推薦活動、第十九屆“讀書小狀元”評比活動、“唱誦國學經典”系列活動 、紙上蝴蝶——第五屆北京市中小學生“我的藏書票”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我的閱讀檔案”電子書製作大賽獲獎者分享會活動等眾多內容。其中,作為“閱讀伴我成長”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北京市紅領巾讀書活動第十九屆“讀書小狀元”評比活動共評選出“讀書小狀元”共計74人。
盛典現場,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李芳芳,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閱讀伴我成長”活動的評委馬光復,共同為獲得“讀書小狀元”稱號的代表們進行了頒獎。
“最美書評”徵集評選
撰寫書評是深度閱讀的一個好方法。為了倡導深度閱讀之風,北京市公共圖書館近年來一直在開展向社會徵集“最美書評”活動。盛典現場還發佈了2018年“最美書評”徵文結集——《含英咀華》一書的出版計劃。
尾聲
首次舉辦的“閱讀北京”年度盛典,由首都圖書館公共文化雲攜手國家公共文化雲通過網站、APP、微信公眾號多種網路渠道進行同步直播,線上線下共56.6萬市民共用文化盛筵。2018年“閱讀北京”年度盛典在首都市民廣泛參與的基礎上,深入群眾,走進基層,讓“愛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閱讀風尚更加深入人心,引領了首都閱讀新風尚,提升了全民閱讀氛圍,渲染了文化首都新氣象,為首都市民呈現了一場文化的饕餮盛宴。12月7日19時40分,盛典將通過BTV生活頻道轉播給更多觀眾觀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