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進嵩陽書院:從改制到復興,看書院百年之變

2018年12月03日 09:2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鄭州12月2日電(記者 宋宇晟)什麼是書院?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書院大概就是古代的大學。

  但書院本身有何文化內涵?它們又何以延續數百年、上千年?今天我們應如何看待書院的復興?

  12月1日,記者隨“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路傳播活動採訪團來到此次活動的最後一站——河南鄭州登封的嵩陽書院。

  書院之變

  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宮嵩濤覺得,延續千年的嵩陽書院如今還大體保留著古代書院的格局、形制。

  “嵩陽書院從西元934年建立至今已1084年,到1905年改制為小學堂,這裡的講學活動持續了970年。”

  宮嵩濤提到的清末書院改制,對於中國的書院來説,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在此之前,書院承擔著藏書、講學、祭祀等功能;在此之後,西式教育逐步替代書院教育,中國傳統的科舉取士制度也就此打破。

  “當時的書院改制怎麼改?基本是位於省城的書院改大學、位於府州的改中學,位於縣的改小學。

  宮嵩濤介紹,嵩陽書院1905年改為嵩陽小學堂,但僅“辦了三年就辦不下去了”。

  此後,書院逐漸退出人們的視線。

  宮嵩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書院從唐代肇始,到1901年改制,千餘年來,中國有過七千多所書院。在這七千多所書院裏僅有幾個書院有名,或四個或六個或八個。”

  而今天仍保存較好的書院已大大少於這個數字。“達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到三十所;達到省級文保單位以上,有二百多所。”

  綿延不絕

  但傳統書院改制是否意味著文脈中斷?

  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鄧洪波看來,晚清書院改制並未中斷書院的文脈,反倒是“使它由古代邁向近現代,得以貫通中國文化教育的血脈”。

  “我們可以説,書院在‘改制’中獲得了永生。”

  事實上,就在書院改制二十年後,當時的學術大師蔡元培、胡適等人就曾發起二十世紀第一次書院研究和書院實踐的運動。

  這次運動在抗日救亡的三四十年代出現高潮,形成了大量學術成果。甚至新創辦了諸多書院,如張學良的萃升書院,梁漱溟、熊十力的勉仁書院等等。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書院研究和實踐活動再次復興。諸多古代著名書院相繼修復並開展活動,同時一些文化名人也開始新建書院。

  書院,這個最初圍繞書開展文化活動的組織,逐漸具備某種現代性。綿延不絕的同時,書院的功能得以重構。

  要“復活”書院精神

  但不論是過去書院的教育、教學功能,還是今天作為一種文化景觀或新式教育機構存在,其文化傳播的內核並沒有根本改變。

  宮嵩濤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我曾給中學生講什麼是書院,後來我再來嵩陽書院,發現他們來過以後,家長還帶他們來第二次。”

  他覺得,只有文化不斷普及,大家才會逐漸認識並重新接受書院。

  更何況,今天的諸多書院都在積極恢復講學、教育的功能。

  嵩陽書院近年持續舉辦“一學三講”活動;白鹿洞書院與高校進行文化交流;鵝湖書院試點對小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工作;石鼓書院成為當地百姓活動場所;問津書院在鄉村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岳麓書院時至今日還有學生320人……

  但同時,鄧洪波也指出,書院在當下大範圍興起,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而言固然是好事,但根本問題在於現代書院“復活”的是一種形式,還是一種精神。

  “如果僅僅滿足於重新修復書院,將之納入所謂的文化旅遊,或硬生生地將四書五經納入學校課程……這與書院精神是不相符的。”(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