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敦煌石窟中的小雪時節:香爐漸熱 盡添暖意風雅

2018年11月22日 14:42: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11月22日電 (記者 徐雪)11月22日迎來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敦煌研究院當日梳理歸納了古老敦煌石窟中的塑像、壁畫和敦煌遺書中涉及古人取暖的生活意趣,即陳設香爐添香冬日。

  “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意漸濃,與之最相宜的還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有飄雪,有火爐,有醇酒,揉起來便是樸素的古人在取暖的同時對生活意趣的一點用心。

  敦煌的香爐,更多是作為香器出現在佛事場合,佛經香讚中每每提到:“爐香乍spacek,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可知曉香爐在佛教中扮演重要角色。

  敦煌壁畫中,手持柄香爐的畫面並不少見。多出現在剃度、禮懺、奉請等佛事場合。帶有長護柄的“柄香爐”,爐頭、護柄各有形狀,有龍首爐頭、魚身護柄,有蓮花爐頭、如意護柄……手爐一端爐頭插香,另一端可手執。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五代時期的《絹畫千手千眼觀音圖之供養人》可見手持柄香爐的供養人,柄香爐的出現,為正在進行中的佛事活動平添儀式感,持爐者無不顯露出平和、喜悅、虔誠的神色,整個畫面都變得祥和、寧靜。

  同樣在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唐代《絹畫引路菩薩圖》中可見菩薩手持無蓋香爐。隨著不斷發展變化,柄香爐的形制、樣式、裝飾等等都越來越豐富多樣。不同材質、蓋形、寶珠、紋飾,都讓一隻原本平淡無奇的器具變成了一件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除了將香氣隨身攜帶,香爐後來更多被用於靜物陳設,這在敦煌的壁畫以及藏經洞出土的絹畫、麻布畫中都有體現。陳設的香爐有更大的空間可以發揮功用,體型大,造型細節豐富。香爐居中,兩側放置盛放香料的“香寶子”,幾乎是佛教供養的標配陳設。

  頂置寶珠、飾雲紋、蓮花底座是香爐常見的造型,再加鏤空工藝,整個香爐更顯靈動與貴氣。莫高窟第445窟北壁所繪的曲腿香爐尤為特殊——唐代出土的香爐多見三足或五足,這只繪于盛唐的香爐則有六足,在壁畫和出土文物中極為少見。

  冬日裏的香爐,有溫柔的暖意,也有凈化的力量,是難得的風雅,將室內與寒風蕭瑟的戶外隔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