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紮根生活沃土 服務人民群眾——烏蘭牧騎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2018年11月22日 08:59:00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0日電 題:紮根生活沃土 服務人民群眾——烏蘭牧騎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新華社記者王雨蕭、王靖

  人民在哪,哪就是中心;生活在哪,哪就是舞臺。60年一路走來,這支隊伍與時俱進,不改初心,為促進草原文化繁榮發展、民族團結進步、邊疆安寧穩定做出重要貢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烏蘭牧騎。

  “烏蘭牧騎+”,打造“草原綜合服務輕騎兵”

  一場大雪下過,呼倫貝爾草原更冷了。外邊天寒地凍,呵氣成冰,在新巴爾虎右旗寶格德烏拉嘎查,牧民玉珍家的蒙古包裏卻暖意融融,熱鬧非凡。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悠揚的馬頭琴聲響起,身著寶藍色蒙古袍的烏蘭牧騎隊員動情地演唱著草原情歌《敖包相會》,牧民們圍坐在四週,聽得如癡如醉,不時發出陣陣叫好聲。

  演出結束,牧民們並沒有散去。旗農牧業局工作人員走上前來,給大夥講起了肉羊養殖實用技術,以及冬季怎樣預防自然災害、牲畜地方病等內容。蒙古包的另一角,旗司法局工作人員正在發放法律服務手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告訴大家民間高利貸的危害。

  聽完農牧業局和司法局人員的講解,牧民們排好隊開始挨個測血糖、量血壓。“大娘,您這血壓稍微有點高,最近做飯可得少擱點鹹鹽啊!”醫護人員一邊給牧民發放藥品,一邊細心叮囑著。

  “現在烏蘭牧騎走訪基層演出的同時,重注發揮‘服務’職能,把文藝和基層便民服務結合起來,圍繞脫貧攻堅、民族團結、法治宣傳、掃黑除惡等方面,進村入戶,把黨的政策和溫暖實實在在送到群眾心坎上。”新巴爾虎右旗烏蘭牧騎隊長楊艷秋説。

  今年11月初,內蒙古在全區啟動了“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到人民中間去”基層綜合服務活動,以“烏蘭牧騎+”的方式,組建了200多支“草原綜合服務輕騎兵”,將利用3個月左右時間,到偏遠農村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區、邊防哨所等2000多個服務點,向基層提供文藝演出、理論宣講、農牧業及科技、醫療衛生、政法司法、脫貧攻堅等方面的綜合性服務。

  啟航新時代,烏蘭牧騎迸發新活力

  “扶貧攻堅戰正酣,精準二字記心懷。一封回信情似海,總書記對咱烏蘭牧騎多關懷……”在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耗賴山鄉大豆鋪村搭起的舞臺上,音樂快板《奮進新時代》激昂歡快,舞臺下,村民們看得沉醉投入,目不轉睛。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烏蘭牧騎充分發揮“創作”“創新”作用,在提升藝術作品思想內涵和表現手法的同時,推動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隊員們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作品之中,謳歌黨和人民,弘揚正能量,創作出小品戲《喜鵲為啥叫喳喳》、舞蹈《脫貧攻堅讚》等一批富有思想性、藝術性、時代性的文藝作品。

  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給烏蘭牧騎帶來了新的舞臺和機遇。目前,各級烏蘭牧騎都開設了微博、微信公眾號,成立“網上烏蘭牧騎”,把表演過的經典劇目、優秀節目製作成音視頻,上傳到網路,觀眾可以在網上留言,和自己喜歡的烏蘭牧騎隊員線上互動。

  不忘初心,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在蒙古語中,烏蘭是“紅色”的意思,牧騎指的是嫩芽,牧民親切地稱呼這支隊伍“紅色文藝輕騎兵”。

  1957年6月17日,全國第一支烏蘭牧騎在蘇尼特右旗成立。一輛膠輪車、兩塊幕布、三盞煤氣燈、五件樂器、六匹馬、九名隊員,趕起勒勒車,這些能歌善舞的蒙古族青年跋涉在茫茫大草原上,走進公社、大隊、牧民家中,把豐富多彩的節目送到了農牧民身邊。

  “哪最困難,哪最偏僻,就先到哪為群眾送歌獻舞”,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形成了優良的工作作風、頑強的意志品質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在今天,這種精神依然在烏蘭牧騎隊伍中延續傳承。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烏蘭牧騎隊員們經過4小時長途跋涉,到達牧民哈斯巴雅爾家。獨唱、合唱、好來寶、呼麥……慕名而來的牧民們聚成一團陶醉其中,在人煙稀少的大漠深處,這樣的曲調讓他們倍感溫暖。

  阿拉善左旗蘇宏圖村一邊防哨所內,烏蘭牧騎精彩的演出讓解放軍戰士激動不已,也為隊員們表演起節目,陣陣歡聲笑語回蕩在祖國的邊疆……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烏蘭牧騎不再是純粹的‘馬車上的文藝輕騎兵’。隊員們有了高級的器樂設備,也坐上了汽車,但紮根農牧民的精神還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會變。”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團長那順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