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在悲劇的發源地 演好中國悲劇《趙氏孤兒》

2018年11月20日 09:43:00來源:錢江晚報

  如何在悲劇的發源地 演好一個中國的悲劇

  通訊員 楊琳惜 本報記者 馬黎

  希臘當地時間11月18日,由王曉鷹導演、余青峰改編的話劇《趙氏孤兒》在希臘國家劇院首演。

  這是一次特別的國際合作。

  王曉鷹啟用了中希兩國的國家級演員,用各自的母語同臺表演,演繹出一版雙語《趙氏孤兒》。

  中國與希臘,兩個文明古國的戲劇對話,面對文化距離、語言障礙,主創如何突破壁壘,在悲劇劇作的發源地希臘雅典,演好一個中國的悲劇?

  早在2016年,王曉鷹和余青峰就萌生了與希臘國家劇院合作的想法。通過希臘駐中國大使館的牽線搭橋,希臘國家劇院很快接受了雙語版《趙氏孤兒》的排演計劃。

  “中國戲劇的對外交流,此前從未有過由中國導演、編劇在外國的國家劇院排演一齣中國自己的戲劇經典,還是由中國演員與希臘演員同臺表演。” 三度曹禺劇本獎獲得者、杭州籍編劇余青峰説。

  《趙氏孤兒》是最早與西方觀眾見面的中國戲劇作品。

  1755年,法國文豪伏爾泰就曾將《趙氏孤兒》改編成《中國孤兒》,在巴黎劇院連演190場;1781年,德國詩人歌德試圖根據“趙氏孤兒”的故事創作悲劇。可以説,《趙氏孤兒》是最早在歐洲戲劇中産生影響的中國經典劇作。

  因此,對希臘觀眾來説,《趙氏孤兒》的故事本身不難理解,“戲劇藝術表達的人的情感和人性矛盾,對於各國觀眾來説是有共通性的。”問題在於,如何讓希臘演員和觀眾理解人物中國式的情感思維和行為邏輯,尤其是對中國文化中道德涵義的領悟。

  排戲前,王曉鷹與希臘演員進行了一週的交流討論,向他們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比如“義”“恕”“孤”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

  劇本方面,相比14年前的越劇版,此次話劇版給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結尾。程嬰出於善良的本性放棄了復仇,而他含辛茹苦養大的“趙氏孤兒”以令人震驚的方式實施了復仇,引出一個深刻的悲劇主題,“一個人的善良並不能那麼容易地改變生活的殘酷”。

  余青峰認為,這樣的結局在感染力和震撼力上,提升了三倍,實現了中國悲劇和古希臘悲劇超越語言和文化差異的無縫交融。

  然而,用不同的母語同臺演戲,給雙方演員都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尤其是男女主角,飾演程嬰的著名演員侯岩松,和飾演他妻子的希臘演員基尼,一個説中文,一個説英文,兩人要在聽不懂對方語言的情況下,記住相互交流的介面,作出準確的反應。但在舞臺上,他們的表演讓觀眾忘記了他們的語言其實並不相通。

  這次在編排上,不僅保留了中國戲劇藝術的傳統特點,還加入了一些西方元素。比如,吸收了古希臘悲劇“歌隊”的戲劇元素,觀眾能欣賞到用傳統希臘民族音樂來演唱的《母親之歌》《英雄之歌》。讓“歌隊”以“局外人”的身份介紹劇情、表達態度,甚至與劇中人“對話”,讓戲劇內涵的表達多了一個維度。

  “哭只是表像,而悲劇帶給人的是心靈的震顫、人性的考問,和一種無法釋懷的交揉著絕望和希望的力量。這一點,《趙氏孤兒》做到了。”余青峰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