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閉症兒童也能玩戲劇 這裡讓他們撕掉“特殊”標簽

2018年11月15日 13:4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15日電(袁秀月)在北京,每天晚上都會有很多人走進劇場,去看話劇、音樂會、演唱會。然而,看似日常的娛樂活動,對於一些人來説卻並不容易,比如自閉症患者、罕見病患者、聽障兒童……

  而伴路人戲劇的創始人馬岩相信:“劇場是向所有人開放的。”他們辦了一個活動,讓這些特殊人群也能和戲劇親密接觸。

  “大家好,我叫牛文靜,今天是我第一次來這裡。”

  簡單的自我介紹後,一名志願者挨個向圍成一圈的人們擊掌。這是開場的第一個環節,所有人都要做,當然,也包括孩子們。

  今天是自閉症兒童專場,開始前一個多小時,馬岩就來到了北京西區劇場,他要給參與活動的志願者培訓。

  這兩天,有30余個自閉症兒童參與戲劇工作坊,而志願者則更多,兩個或四個志願者負責一個孩子。馬岩説,昨天有處不好的地方,他要糾正下。

  原來,前一天他讓大家互相打招呼,有志願者習慣性地催促孩子“你快點去打招呼啊”,而自己卻不“以身作則”。

  “這就好像我們自己孩子似的,你自己不幹,你還逼著他幹,他心裏肯定會不舒服。”馬岩説,普通孩子不舒服可能會哭、會鬧或不説話,但自閉症孩子可能什麼反應都有,這反而會適得其反,孩子鬧了之後又得幾個人圍上去安撫。

  在自閉症戲劇工作坊做志願者,一定要比孩子更投入,做所有老師要求做的東西,而這正是很多人沒有掰過來的一點。

  溝通方式很重要,馬岩説,志願者一定要放掉憐憫之心,一旦你覺得他太可憐了,其實就把自己擺在了一個特別高的位置上。而實際上,馬岩一直覺得,他們做的並不是公益,只是一個戲劇工作坊。

  一個工作坊兩個小時,他們會帶著孩子們做一些適合他們的戲劇遊戲,大概兩到三個。

  所有人打完招呼後,算是熱了場子。馬岩讓志願者和孩子分成幾組,第一個遊戲是身體模倣,幾個人要用身體組成汽車、鐘錶、火箭等物品。做好後,馬岩要一個個看是否過關。

  第二個遊戲是即興表演,一個人現場講故事,其他人按照他的故事情節進行表演。這場,有個男孩兒自告奮勇,講了一個關於宇航員的故事。志願者們就地取材,用紙箱子和魔方搭出了航太艙。

  有的孩子參與表演,有的則坐在前面當觀眾,不過,也有不那麼“配合”的。有個男孩子,在兩個小時的互動中,一直來回無規則地走動,不停地吃東西。志願者小姑娘就成了他的尾巴,走到哪兒跟到哪兒。不過,他也會時不時地給志願者一個大大的擁抱,在活動接近尾聲時,他才安靜地坐了下來。

  馬岩對這樣的情境並不陌生。早前,他曾在南加州大學學習戲劇,他所實習的劇場,每個月都有一次劇場開放活動,其中就有一個特殊班,裏面有老兵,也有自閉症患者、腦癱兒、唐氏綜合徵患者等。

  沒有志願者,但有4到5個老師跟他們一起玩遊戲。每次持續1個小時45分鐘,每半個小時休息一次,大家可以出來吃東西,有披薩、薯片、糖,還有可樂、咖啡等。馬岩説,其實就是一個氛圍和體驗感,在一個空間裏,大家能夠聊聊天。

  這樣的經歷也對馬岩有一定的影響,回國後他註冊了一家戲劇公司,即現在的“伴路人”。除了排演話劇,他們還開了各類的戲劇工作坊,有劇場遊戲的,有即興表演的,現在還有針對特殊人群的,自閉症戲劇工作坊、罕見病戲劇工作坊以及聽障兒童戲劇工作坊。

  這起源於2016年,他們排演了一部講述自閉症孩子的話劇《恒星》,之後馬岩就想,既然都做劇場了,為什麼不讓這些孩子來試一下。

  他們樂意參加這些活動嗎?馬岩説,他們自己應該是開心的,有的人會因為某個志願者或老師而樂意參加,來了也很開心,有的可能會表達出另外一面。而家長們肯定是開心的,他們都希望工作坊能夠長期做下去。

  有家長跟馬岩説,他們這樣的活動跟教育差不多,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戲劇療愈。但馬岩知道,他們不一樣。首先,教育或療愈都是專業的領域,需要專業的人去做。“我們比他們稍微初級一點,其實這個初心就是想喚醒更多的人。”曾有朋友跟馬岩説,這個活動的意義就在於,它讓大家知道,作為一個高級文明社會的公民,應該去做這些事。

  此外,教育都有一個目的,而馬岩的工作坊沒有什麼目的。“做這個事兒,就是證明一點,誰都可以進到劇場來。”因此,這些工作坊對所有人免費開放,他們申請了北京文化藝術基金作為支援。

  馬岩説,最基礎的就是讓大家走進劇場,讓人們知道,劇場是沒有障礙的。

  針對不同的參與者,工作坊也有不同的內容,比如自閉症人群,就以戲劇遊戲為主。對於聽障的孩子們,他們會有一些繪本劇場。對於心智較為成熟的罕見病患者,則會加入一些表演上更為專業的東西。

  在跟聽障兒童接觸時,馬岩記得一個細節。有個孩子帶著人工耳蝸,其他人就問他,你這是什麼東西?這個孩子就特別自然地摳出來讓他們看,説:“這就是一個眼鏡,就跟你戴眼鏡是一樣的。”

  馬岩説,現在很多人都對自閉症、罕見病、聽障缺乏了解,甚至很多大學生關於這方面的知識也很糟糕。“昨天我還做了一個比喻,比如你看到一個小女孩在街頭上要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給點錢或者是繞開走,但是最正確的做法是報警。”

  這就是了解和不了解的區別,馬岩認為,如果有小朋友十幾歲時就開始參加這樣的公益活動,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群,他就會了解到,世界原來是多彩的。而這也正是馬岩做這些活動的動力,他説,他們就是拋磚引玉,如果有更專業的人,大家可以一起做,不要跟耍噱頭似的,做完就完了,那不行。

  工作坊除了參與者,還歡迎觀眾報名。不過,觀眾來了能得到什麼,馬岩也不能保證,他只是説:“你來這裡過一下午,可能跟一般地過一下午不一樣。”(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