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背影》背後父與子的故事

2018年11月15日 08:27:00來源:中國青年報

  《背影》背後父與子的故事

  今年是朱自清誕辰120週年,那個浦口車站月臺上父親的背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記憶。有很多人渴望了解這對父子之間更多的故事。

  120年前的深秋,江蘇東海縣丞朱則余的宅邸中,香煙繚繞。朱鴻鈞(字“小坡”)在父親的房子裏,迎接了第三個孩子的出生,這個孩子就是朱自清。因為前兩個兒子都不幸夭亡,對於這個孩子,朱小坡備加寵愛。

  朱自清的孫子朱小濤介紹,小坡公為這個孩子取名“朱自華”,取“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含義,“我的曾祖父小坡公,希望兒女飽讀詩書,也希望他們將來遠離官場,所以取了這個名字。”

  1901年,朱小坡離開東海,到高郵邵伯鎮做小官,把妻兒接到住所。兩年後,朱小坡一家落戶揚州。一到揚州,朱小坡唯恐朱自清學業荒疏,把兒子送到私塾接受傳統的教育。

  “小坡公畢竟是舊式文人,不是很放心新式學堂,所以把朱自清送去了私塾,辛亥革命之後,朱自清白天在新式學堂上學,晚上被父親送去夜塾繼續讀文言文。”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羅小鳳介紹了朱自清的啟蒙經歷。

  “朱自清和他的弟妹們,從小都是在嚴格的督導管教下接受教育。”朱小濤介紹,“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晚飯過後,小坡公在桌上放一盤花生米,一盤豆腐幹,一瓶老酒,就要檢查兒子的作文了,這時候朱自清就安靜地站在一旁。”

  朱小濤介紹,小坡公拿起兒子的文章,搖頭晃腦,低吟淺誦,要是看到文末有老師好的批語,文中字句有很多肥圈,就會順手給兒子一塊豆腐幹,或是幾粒花生米,以示獎勵。若是文章字句圈去太多,末後有責備的評語,便要埋怨兒子,甚至動起氣來,把文章投進火爐裏燒掉。

  朱自清在散文《冬天》裏回憶童年和父親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冬天的夜晚特別的冷,父親便起了爐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爐子太高,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裏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進我們的醬油碟裏。我們都喜歡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裏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當時,北大規定,學生應讀兩年預科,然後才能考讀本科,朱自清感到以家中的經濟狀況按部就班讀上去有困難。次年,為減輕父親負擔,他乃改名“自清”,提前1年投考本科,進入了哲學系。

  “他當時改名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為了換個名字提前投考本科;另一個,隨著他逐漸接觸社會,他越來越覺得光讀書沒有用,還要學做人。”朱小濤説。

  這年冬天,71歲的祖母在揚州病逝。朱自清接到噩耗連忙乘車南下,滿心淒涼,朱小坡承受著賦閒壓力,一面安慰兒子,一面設法變賣、典當了一些家産,又借了一筆高利貸,勉強辦完喪事。喪事完畢,朱小坡要到南京謀事,與兒子同行,在浦口火車站送別,就出現了《背影》一文裏描述的場景。

  朱小濤介紹,1928年,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就以《背影》為題出版,書寄到朱自清老家,家人連忙拿著書奔到父親臥室,讓老人家先睹為快。彼時朱小坡身體早已衰老,行動不便,他把椅子挪到窗前,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讀著兒子寫的文章,心中感到莫大欣慰,昏老的眼睛,猛然迸出興奮的光芒。

  1920年5月,朱自清從北大畢業。消息傳到揚州,朱小坡日夜盼他歸來。自從3年前與兒子分手,朱小坡沒有謀到差事,病倒外鄉,後被人送回揚州。從此貧病交加,家道日衰,債臺高築,心情鬱憤,脾氣暴躁。1921年暑假後,朱自清到揚州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任教務主任。

  羅小鳳教授説,朱自清擔任教務主任期間,連薪水都無權管理,“因為朱小坡和校長私交很不錯,所以每到發薪水,校長都直接派人把薪水給到朱小坡手裏,這讓朱自清覺得很不受尊重,並且朱小坡的姨太太喜歡嚼舌根,對朱自清的妻子也一直不好。他後來的一篇小説《笑的歷史》,就是取材于妻子在家族裏的遭遇。”

  接受了新思想的朱自清不滿專制式家長行為,憤然離開揚州。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動緩解和父親的矛盾,帶著妻兒回揚州。“當時朱自清是想要緩和父子關係,他帶著妻子和孩子回到揚州過暑假,但朱小坡連門都不讓他進。”羅小鳳説,在家人的勸説下,朱小坡作出讓步,卻仍不理睬兒子。

  羅小鳳分析,“朱小坡舊思想,父親不會向兒子低頭認錯,朱自清也覺得,這些事錯在父親,不該他認錯,父子兩一直打冷戰,其間朱小坡也會寫信,不過都是用關心孫子的名義,表面上好像對兒子的狀況不聞不問。”

  1925年10月,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朱自清,接到兩年多“不相見”的父親自揚州寄來的一封家信。信中提到:“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這封家書使朱自清心靈深受刺激,那種父子骨肉相連的情感,使他不禁悲從中來。他時常看著身邊天真爛漫的閏兒,想到遠方為生計奔波的老父,南京浦口送別的情景,時不時浮上心頭。於是,回憶著8年前與父親離別的情景,朱自清寫出了《背影》。

  讓人沒想到的是,朱自清收到這封信20年後,也就是1945年4月9日,他76歲的父親病逝。路途遙遠不能歸去,他只能籌款寄回料理喪事,將老人安葬于念四橋祖墳。3年後,50歲的朱自清也因胃穿孔,在北平病逝。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李超 通訊員 王康 陳乾雨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