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陽光普照大地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改革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10月13日一早,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村民吃過早飯,相約來到村部文化服務中心,讀書,打乒乓球,下象棋,各種娛樂活動深受大家喜愛。
“家裏的玉米收完了,俺們來村部過過棋癮。”舍雙喜告訴記者,以前下棋都得去別人家,現在村裏有了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大家都愛來。
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異地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區,安置寧南山區8縣移民23萬人,下轄64個行政村、5個城鎮社區。
玉池村的村民是從固原市涇源縣搬遷來的,收入主要來自黃牛養殖,種植枸杞、黃花菜、玉米以及勞務輸出。“以前我們娛樂、看書沒處去,現在不管是健身還是娛樂,都去文化服務中心。文化生活豐富了,村民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好。”玉池村黨支部書記姚建偉説。
一年多來,寧夏606個貧困地區村實現了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村村可見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簡易戲臺,一個圖書(電子)閱覽室,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廣播影視器材,一套體育健身設施。文化服務中心的建成極大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今年國慶假期,江西省定南縣中科北影立體視覺創意基地遊人如織,盡享科技帶來的全新文化盛宴。在交互區的LED螢幕前,遊客親身體驗神奇的海洋生物在雙手的指揮下任意遨遊、體感互動;集群演算生成的魚群在不同節奏和力度下映射不同顏色,變換出夢幻般的海洋世界。客家文化百米長卷VR將紙面上的畫卷活化了,觸控開關按鈕,相應景點或地方的客家文化圖文介紹便精準呈現,反映全球客家人同溯原鄉情的宏大主題。
這裡不僅是江西省首個視覺創意基地,也是全國第4個立體視覺産業示範基地。通過技術和文化融合,讓科技和文化看得見摸得著,變成可以消費體驗的文化産品。
一個展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今昔之變,一個透射科技給文化産業發展注入的全新動能。不同地域,不同視角,映射的卻是文化陽光普惠民生的共同主題。
中國電影票房屢創新高,“現象級”影片《戰狼2》等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收;中國出版加快“走出去”步伐,面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近年來,各地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助推文化産業發展,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通過改革,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文化産業蓬勃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開創出新的局面。
今年伊始,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首播後迅速走紅各大視頻網站。每集5分鐘,形象易懂的表達方式、充滿人文情懷的解説詞,讓靜默的文物“唱”出了響亮的中國好聲音。
近年來,像這樣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並不鮮見,《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等電視綜藝節目、紀錄片不斷取得口碑與收視的雙贏。
借力先進技術,實現現代表達。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逐漸融入人民生産生活,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方寸之間、萬箭齊發;煙雨朦朧、衣衫盡濕;山崩地裂、近在咫尺。”“一生必看的精彩演出。”這是許多觀眾在觀看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後的由衷讚美。《宋城千古情》以恢宏大氣的場景,如夢如幻的演出再現良渚文化的底蘊,笙歌管弦、輕舞羅裳,古典美與現代風相融共生,緩緩道出獨特唯美的古城魅力。宋城演藝打造的“千古情”系列演出每年演出8000余場,為觀眾帶來了別樣的文化體驗。
以《宋城千古情》為代表,不斷創新的文化業態,豐富了我國文化市場供給,把更多文化精品帶給消費者,讓文化成為溫暖人心的力量。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35462億元,佔GDP比重為4.29%,比2016年增加0.15個百分點。我國文化産業正在以向好的姿態,繼續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邁進,不斷豐富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光明日報》( 2018年10月18日 07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