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秋話重陽,用傳統文化為現代社會賦能

2018年10月17日 16:01:00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農曆九月九,又是一年重陽時。

  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清明、端午和除夕,基本上都淵源於數千年華夏文明所厚植的農耕土壤。在天地之間,在節日之中,中國人更願意敞開自己的人文情懷,完成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重陽節也有這番語境。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王勃的“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傳統佳節的賦能,讓先賢在創作上更加具有應景的靈感與思緒。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當我們矗立在九月初九的這個時間節點之上,如何與不曾謀面的古人心意相通,並去品味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底蘊,去挖掘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意義。這也是當代人該所思所想的事情。

  傳統節日總有它的儀式感,而最能有大眾基礎的,一定是有快樂有關。就重陽節來説,有兩個標誌性的傳統活動,被一以貫之地保留。一是登高,二是曬秋。前者在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在重陽這一天登高借此表達出人們崇拜和祈福;後者則是千百年來農民展現豐收成果,那是一種最直接、最樸實的慶祝豐收方式。登高與曬秋所代表的儀式感,是敬畏與感恩。可以看出,這兩種價值觀念都是高度集中契合重陽節最為核心的內容——敬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本就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是融入到中華兒女血液裏的根本遵循。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立法的初衷,就是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敬老氛圍,讓“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的良好家風得以傳承。法律是一種剛性支撐,而敬老更多地是需要柔軟的情感予以包裹。這就需要架起內化於心、外化于行、教化于眾的橋梁。因此,當我們在重陽節這一天或登高望遠,或曬秋怡然,都應該不忘這個傳統節日的初心,就應該讓那份敬老之情多幾次“唸唸不忘,必有迴響”。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習總書記在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弘揚孝親敬老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人生需要方嚮導航,社會需要共識引領,敬老亦需要價值觀念的最大公約數。從需求理論上看,敬老能構建出和諧的家庭關係,繼而發散出和諧社會人際關係。這是家和萬事興的現實落腳,是善待萬物的世道人心。當現代社會漸漸有了“矛盾期”“關鍵期”“窗口期”等諸多疊加,我們或許該溯源而上,在根本之處汲取讓自己前行的力量。這正是傳統文化強勢回歸併成長為主流文化的原因所在。

  金秋話重陽,用傳統文化為現代社會賦能。一花一葉總關情,我們所浸染于重陽節的那份敬老情感,不全部都在山川河流間和唐詩宋詞裏,還在於我們在價值觀最淳樸的精神追求。這個開門的鑰匙,可以在傳統文化中找尋。如今,上到養老産業的頂層設計,下到青年志願者的付出真心,敬老有了更多實質性的變化、更實在的依靠。傳統文化的春風化雨,更是深入人心。今天,很多地方都在圍繞傳統文化、敬老愛親等主題開展重陽節活動,透過傳統文化的展現,傳承文化精髓、詮釋中華文化之美,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對這樣一個重陽節的打開方式,應當“此處應有掌聲”。(謝偉鋒)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