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唱出文化大天地——河南新鄭戲曲進鄉村見聞

2018年10月17日 08:30:00來源:新華網

  送戲、種戲和養戲 唱出文化大天地——河南新鄭戲曲進鄉村見聞

  新華社鄭州10月16日電 題:送戲、種戲和養戲 唱出文化大天地——河南新鄭戲曲進鄉村見聞

  新華社記者張浩然

  “新鄭是‘戲窩’,老百姓愛聽戲、愛唱戲,市豫劇團上世紀就出名了,他們出演的《包公誤》還被拍成電影了。”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趙憲立説,為了滿足老百姓的需要,把文化傳承下去,新鄭在送戲、種戲和養戲。

  隸屬於河南省會鄭州的新鄭市,歷史悠久,文化豐厚。近年來,新鄭施行的“戲曲進鄉村·歡樂進萬家”文化惠民工程,讓百姓得到實惠,讓戲劇院團得以生存和發展,讓戲曲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

  送戲下鄉:小戲臺唱出大天地

  在新鄭市和莊鎮老莊劉村的戲臺上,56歲的劉桂霞唱起了她最拿手的《穆桂英挂帥》,她既是老莊劉村村劇團的團長,同時也是2100多人的老莊劉村的黨支部書記。

  “團裏最年輕的37歲,最大的64歲。”劉桂霞説,“從2013年開始就在村東邊路燈下唱,從10來個人唱到30多人。”

  劉桂霞提到的最年輕的團員,是唱閨門旦的李新英,她最拿手的“段兒戲”有《秦雪梅吊孝》《大祭樁》等。2017年,李新英參加了河南電視臺著名戲曲欄目《梨園春》的海選。

  “報了101人,我進了前5名。”李新英正説著,邀請她去演出的手機又響了,“10月17號去新華路街道參加重陽節演出,給敬老院的老人們唱。”李新英説,“我們常被邀請去附近演出,去過開封的蘭考,最遠還去過湖北。”

  2016年,在新鄭市實施的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支援下,老莊劉村原來的小戲臺被擴建為大戲臺,村劇團有了專業的舞臺、服裝、道具和音響。“你只要一開演,就有不少人看。”在村劇團裏女扮男裝的陳芝蘭説。

  “除了新鄭市豫劇團來送戲,還有民間劇團和戲迷們來唱。”新鄭市梨河鎮劉吉安樓村支部委員賈建民説,“隔壁市的村民都來聽戲了,説是沒俺這兒演出多。”

  種戲在鄉:戲曲骨幹“結對傳授”

  “我從小就喜歡戲,但唱不好。從2017年開始,新鄭市豫劇團經常帶專業演員來給我們指導,從唱腔到動作。”劉桂霞説,“我唱‘上呀上寫著,渾呀渾天侯穆氏桂英’時,‘侯’這個字我老帶兒化音,曹敏一下就給我指出來了。”

  “她們都叫我曹敏,叫習慣了。”新鄭市豫劇團團長曹會敏説,“跟村劇團結對子兩年多了,都很熟。”

  説起新鄭市豫劇團的“送戲”和“種戲”,曹會敏娓娓道來:“我們團有80多人,大概從2002年開始參加‘百場演出,送戲下鄉’,2016年開始結對子,2017年開始進校園,培育戲曲種子。”

  在梨河鎮新蠻子營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副鎮長高毅翠介紹,“服務中心有多功能培訓室,市豫劇團在這兒給戲迷培訓。”梨河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主任張瑩説,老百姓總在問,“啥時候再來啊”,都盼著老師們來上課。

  戲曲在鄉村傳播,有對經典的堅守,也有點滴的創新,戲曲廣場舞就是其中一種。

  “快點兒,美女們,跳舞啦!”新鄭市梨河鎮學田村村民王平在微信群裏喊。王平是村裏舞蹈隊的副隊長,以前不喜歡戲曲,就喜歡跳廣場舞。

  參加了新鄭市組織的培訓後,王平把學來的本事傳授給舞蹈隊,把戲曲和廣場舞結合,跳起了戲曲廣場舞版的京劇《賣水》、豫劇《花木蘭》和黃梅戲《女駙馬》。

  養戲為民:政府掏腰包讓百姓增強“獲得感”

  “新鄭人就愛戲,上世紀50年代就有村辦劇團。但戲曲這塊兒人才流失也嚴重。怎麼辦?購買演出,搞擂臺賽。”新鄭市文化館館長王成錚説,“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贊助,新鄭從2012年就開始組織村、鎮、市三級戲迷擂臺賽,唱豫劇、曲劇、越調的都有,主要是豫劇,我還當過評委呢!”

  據了解,新鄭市2002年就出臺“政府買單,群眾看戲”惠民政策。僅2015年以來,新鄭市總計投入演出經費900余萬元,購買各級劇團演出2114場,實現了每個行政村每年看2場戲的目標。

  “村民越來越熱情,剛開始讓1個村派出1個人來打擂,今年派3個。”王成錚説,“15個鄉鎮,15人入圍決賽,評出個一二三等獎,都很積極。”

  據統計,新鄭市已經連續12年在炎黃廣場組織舉辦綜藝晚會或戲迷擂臺賽,每年演出50余場次,數千名愛好者登臺獻藝,每年受益觀眾30余萬人次,“百姓大舞臺”戲迷擂臺賽已經成為新鄭戲曲進鄉村的一大特色。

  看戲多了,人心變了。通過走村串戶可以了解到,戲曲滿足的不僅是老百姓的愛好,還在潛移默化地改變鄉村的風氣。

  “聽戲唱戲,哪還有時間論家長裏短,村民打麻將少了,惹是生非少了,鄉風文明瞭,環境也好了。”劉桂霞説起了身邊的案例,“以前村裏有妯娌見面都不搭腔,後來參加劇團時一塊兒排練演出,矛盾自然就化解了。”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