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好説話”是現代生活必備技

2018年10月12日 09:41:00來源:廣州日報

  説錯一句話 代價會很大

  “好好説話”是現代生活必備技

  近日,馬東團隊的新作《好好説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以下簡稱《好好説話2》)正式與讀者見面。在本書中,原班人馬全員升級,還加入了以會説話著名的蔡康永的説話之道,針對4800個真實讀者的説話難題對症下藥。

  希望我們都可以學會好好説話,做善解人意又不失立場的人,讓生活少點不必要的矛盾和煩惱。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珺

  用什麼方式去“説”很重要

  時隔兩年,《好好説話2》升級歸來,馬薇薇、黃執中、邱晨、胡漸彪、周玄毅組成的説話天團,再次向讀者分享他們的説話心得。在主創們看來,一個人説的話能不能影響別人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話一旦出口,肯定會先影響自己。同樣一件事,用什麼方式去“説”,往往決定了我們能用什麼方式去“想”。

  人要説話,因為人想接觸人,想認識人,想關心人,想改變人。這是説話的本質,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本質。一個對説話感興趣的人,必然也必須是一個對“人”感興趣的人。好好説話的真諦,其實就是“好好做人”,就是理解他人、了解自己,好好體會人的喜怒哀樂,既不會傷害對方,也不要委屈自己。

  主創之一的黃執中則一語中的:“説話是和人、事、物溝通,在別人眼裏,説話是什麼樣子,等於你這個人是什麼樣子。很多人覺得説話不用學,但很少人意識到,説話這項技能的容錯率實在太低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常説,説錯一句話,代價有多大。”

  説話的本質是思想,所謂的好好説話就是一套待人接物的方式。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很難,但是做到比現在的狀況好是容易的。而好好説話希望達到的是,雙方舒適又不失立場。其實,大家都想成為能“好好説話”的人,可是很多人卻成為“好説話”的老好人。出發點是善意的,可是最後的結果卻是千差萬別。二者最大的區別是一個主動,一個被動。“好好説話”的人會是個好人,因為他在説話的時候,是有自我的道德約束的,而“好説話”的人,可能只是別人眼中的好人,他真正的情緒是被藏起來的。

  那麼,怎樣才是好好説話?比如,由於消費觀的不同,家人常常有分歧,有時候一言不合甚至鬧出矛盾。此時,該怎麼“好好説話”呢?來看看書中的解決方法。

  書摘1

  用“心理賬戶”解決消費觀分歧

  【可能遇到的問題】

  家裏的寵物最近掉毛很嚴重,我跟愛人都要工作,沒時間打掃。我提議請保潔阿姨來打掃,可是他卻非常不願意,覺得浪費錢,我該怎麼説服他呢?

  常見的説法:“請阿姨來打掃也不貴,你怎麼這麼小氣?家裏到處都是毛,我們又沒時間打掃,你叫我怎麼辦?”

  更好的説法:“請阿姨這筆錢屬於專門的生活改善基金。你想想,這筆錢跟我們在外面吃飯、唱卡拉OK之類的開銷相比,其實也不算貴。回到家清清爽爽,又不用自己出力,是不是好很多?”

  【為什麼要這樣説】

  就以“是否要請保潔阿姨”為例,覺得這筆錢不該花的那一方,之所以覺得這是“額外”的開銷,是因為心裏的參照物是“一般生活必需品”,比如牙膏、毛巾、水電一類。這樣一想,就會這是很偷懶也很浪費的行為。

  而覺得這錢該花的那一方,之所以會覺得這是“必要”的開銷,是因為對這筆錢的歸類是“提升生活品質”,對比的是業餘消遣,如旅遊、度假之類的消費。而相比之下,請保潔阿姨性價比特別高。

  所以,與其夫妻之間爭吵,倒不如回到真正的問題所在——該把這筆錢放在哪個“心理賬戶”?

  所謂“心理賬戶”,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簡單來説,是指一個人會把每一筆收入、每一筆開銷分配到不同的“賬戶”,而對待不同的“賬戶”,他消費的態度也會不同。既然消費觀是從小形成且根深蒂固的,那就不用強行改變,只需要調整“心理賬戶”的歸類就可以了。

  具體的做法就是,把新的開銷納進一個舊的、安全的、不敏感的心理賬戶。比如,如果你想説服另一半請保潔阿姨,可以創設一個共同的“生活改善基金”,飲食娛樂的開銷都從這個基金裏出。並且跟對方約定,基金花完了就不許花了,以免浪費。接下來,你只要把“保潔費用”納進“生活改善基金”,對方就會覺得,同樣的錢,比起看電影吃大餐,請保潔好像還挺划算的,他很可能就會接受這筆開銷了。

  【延伸思考】

  “心理賬戶”不只適用於“消費”方面。事實上,我們對於多和少、輕與重的認知,都是在比較中得來的,而比較的對象就是同一個“心理賬戶”裏的其他項目。如果你的提議被拒絕,很可能是因為它沒有放在合適的“心理賬戶”裏。

  書摘2

  大多數人都被獎勵推著走,被懲罰逼著退

  【可能遇到的問題】

  孩子回家就一直看電視、刷手機,很晚才隨意地做功課,我要怎麼説,才能讓孩子好好做功課呢?

  常見的説法:“隔壁的××是不是又考了第一名?我聽説他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功課寫完,他這麼優秀,你能不能多學學人家啊?”

  更好的説法:“你是不是有個同學叫××?家長會上,他媽媽抱怨了好久,説他作業都亂寫一通,讓他媽媽這麼操心,實在是太不應該了。幸好你不一樣,玩歸玩,至少還會把功課好好完成,讓我不用那麼擔心,對不對?”

  【為什麼要這樣説】

  很多人在敦促別人做事的時候,都會使用“激將法”,也就是通過批評目標對象,或者稱讚他的對手,激發其羞愧感,使其為了避免愧疚而奮發努力,但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因為“激將法”從根本上來説是一種懲罰,而懲罰一定會帶來極強的挫敗感。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遇到這樣的挫敗時,仍能毫不退縮地勇往直前。絕大多數普通人,都是被獎勵推著走,被懲罰逼著退。所以,想要激勵別人,可以多用獎勵的辦法。而且進一步説,把懲罰變成獎勵,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你只需要反向使用激將法,也就是通過貶低其他人,抬高目標對象的自尊感。這裡有個關鍵的説法:幸好你不一樣。

  【延伸思考】

  “反向激將法”的前提是,任何人都有自尊,並且希望維護這種自尊。那麼,有沒有人從根本上就缺乏自尊呢?

  即使一個人在某個方面缺乏自尊,如果你想讓他改變,不是通過進一步的刺激和壓力,而是先要幫助他建立自尊,然後再做改變。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