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中國牛文化千字文》賞析
呂國英《中國牛文化千字文》賞析
翰墨神韻矗牛魂
作者:白恒昌
“氣墨靈象”藝術論創立者、文藝批評家、文化學者呂國英先生,憑藉深厚的國學底蘊和執著的藝術追求,以“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精神,匠心獨運打造了一部五言詩體的《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是一部繼雅開新之力作,也是一項重量級的文化工程。
“牛本善、性溫訥,行任重、志篤遠。忠誠、開拓,勤勞、奉獻,淳樸、寡欲,擔當、盡瘁”。縱覽古今,炎黃子民,無不敬仰、無不讚頌、無不崇尚。歷代古聖先賢、文人墨客、巨匠大師,或以詩歌的芬芳,或以翰墨的神韻,或以丹青的精妙,或以金石的斑斕,或以陶瓷的精美,抒發情之所牽,寄予感之所懷,中華“牛魂”早已融化為人們精神的追求與心靈的溫潤。
這篇詩作從牛的本源、圖騰、祈福、農耕、尚武、美藝、傳説、姓氏、禪宗、存象、歌賦以及公義擔當、名人尚喻、互化真諦等各個時期、各個領域,以不同視角、不同層面,以十五個章節二百句的五言律詩,對牛的品性、精神與靈魂的內涵、意蘊,作了博大深邃的文字凝練和生動精彩的藝術概括;再以二百句,每句十字,計二千字作了色韻古雅、掌故淹通的詮釋。通篇韻律悠揚、意境盎然,字宮句商、遒勁恢弘。吟咏之間,則吐納珠璣之聲,震古爍今,激蕩心靈;眉睫之前,則舒捲風雲之色,清逸悅目,啟迪心智。這篇詩釋合壁、釋詩雙絕的作品,堪稱一部“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的鴻篇巨制。
古往今來,創作千字文的代不乏人,而能流傳下來的曠世之作,已不多見。最為著名的當屬千字文的首創者——南北朝梁代的散騎侍郎周興嗣的《韻王羲之千字文》。據載,梁武帝令殷鐵石在王羲之所書碑文中,拓下不重復的千字以供皇子們學書。但由於字字孤立,互不聯屬,不好記憶,更難上口,故而召來周興嗣囑道:“卿有才思,為我韻之。”周只用了一個晚上就編成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千字文》進呈武帝,而自己的鬍鬚和頭髮一夜之間也變白了。周興嗣的《千字文》作為最重要的啟蒙識字讀本,流行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
當代著名書法篆刻家張繼出生於周侍郎的近鄰,深受這方水土文脈的影響和先輩鄉賢的熏沐,苦心孤詣積數年之力,以五千年書畫發展的歷史為主題,創作了《中國書畫千字文》,堪稱一項重量級的文化工程。
大凡千字文多以四字句為詩體。文養厚積、學識淵博的呂國英,為了藝術攀援至高、行進致遠,從不循規蹈矩,勇於繼雅開新,樂於辟徑嘗試,心裁獨出地創作了可與周興嗣、張繼相媲美的五言體的《中國牛文化千字文》這部扛鼎之作,可敬可佩!
由五字句所構成的五言律詩,源於漢代,魏晉以後,歷六朝隋唐大為發展,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五言律詩有著嚴格的押韻要求,寫好已屬不易。而呂國英將一千個獨有漢字,圍繞牛文化這一個中心內容,一韻到底,不雜他韻,寫成不允許有重字的千字文,實屬大難。再者,全詩每一章節甚或每一句都承轉自如,既有格律束縛不住的氣勢,又能首尾迴環映帶,構思精縝,體合五律,更是難上加難。呂國英以其天才藝術家的靈性和執著,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了這部精品,實現了千字文的新突破,為我們的民族文化構建了一座時代豐碑!
這篇獨具神韻、卓然不凡的扛鼎詩作,一經刊發,便被眾多媒體轉載、朋友圈轉發,不僅震驚了中國文壇詩壇,也令無數書法家所讚嘆。目前,已有百餘名書法名家,分別用篆隸楷行草等不同書體對《中國牛文化千字文》進行醉心書寫創作,詩與書的珠聯璧合,將中國的“牛文化”與書法藝術推向新的境界。
《中國牛文化千字文》透古通今、鑒古喻今。可謂是詩亦是史,譽之“詩史”足以當之。呂國英在創作之時,縱覽萬古,雄視韆鞦,可以説是一部用韻文寫成的牛文化的史詩。如起首“相牽共倚篇”:“冥宇渾洪荒,萬類競由自。蒼莽行龐物,體碩犄銳利。根名稱原牛,源於古鹿支。成科漫歲月,像猿演進期。蹤跡遍亞歐,天竺遙遷徙。先祖穿鼻息,擒其兆祥吉。手棬牽拽始,共同創世紀。易經矗坤象,生肖列丑時。”對牛的進化演變以及人與牛的相牽共倚進行了詩意化的表述,引領人們沿著時間之河溯流而上尋根探源,穿越時空去造訪遠古的遺存,攀援精神的聖地。又如“及戰尚武篇”,則以“及武鐫春秋,屢試不爽矣。勇攜田單火,橫掃燕陣旗。如契弦犒師,退兵解鄭急。喬裝丞相謀,新野阿瞞泣。趟雷闖租區,聯軍遭痛擊。配紅改前衝,廬陵即夜赤”歷述了自春秋以來歷代以牛謀武入戰的代表人物及戰況,還把當代紅軍解放吉安時以牛陣攻破敵城之戰作了描述,如獵獵秋風撲面,似遠古遺響耳畔!這些都讓讀者透過凝練簡約的文字,仿佛看到了一頭頭披掛盔甲的戰牛,像一個個力拔千鈞的“俠士”,為正義慷慨悲歌、視死如歸。
該文還是一部匯通諸藝,涵納古今,閃爍著華夏文明奇光異彩的傑作。中華民族歷來都有崇拜信奉圖騰的習俗,圖騰與氏族的親緣關係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神話體現出來。詩作“圖騰崇拜篇”就用了七句加以表之:“神異因族落,混沌宗教式。炎部置圖騰,軀上冠怪級……哈尼索養育,選擇悼母日。布依冀賜福,頭角鎮宅器”。遠古時代,牛既是神靈,又是祭神的供品;《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講祭神與征戰同樣重要,祭祀的供品就是牛。釋學中,更是把佛喻為“牛中之王”,還以牛車借喻成佛之道。在中國流行廣泛的禪宗《牧牛圖頌》,傳揚千古,常被禪師們作為心身修行之妙;牛與禪宗的殊勝因緣,故在“通佛牧心篇”中作了描述。再如“愛敬祈福篇”,首言“愛敬崇延伸,九州效風氣”強調由對牛的崇拜延伸為愛牛敬牛,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風氣;“仡佬酒宴壽,樸茫掬初粒”則是通過兩個民族對牛從生與死的角度分別給予俸祿祈禱、至高葬禮的描述,更加凸顯了對牛的愛敬。對於農耕社稷,既強調農耕作為帝王治權之道,事關江山穩固民生溫飽,也對周朝鞭打春牛活動、秦國設立牛耕專職官史、漢武帝推行新農耕制度等大加讚賞。對於雕造美藝,則從古老的岩雕、燒制、澆鑄、銅器、玉刻牛畫牛飾以及近現代的鎏金琺瑯陶瓷玉石工藝等方面作了確當評價,如雲“制藝追狩獵,洞刻至早際。雕岩燒陶形,均在艱磨礪”“鐵澆超巨尊,盛朝景統志”“鎏琺瓷瓊木,清琢愈細膩”,其構思,其畫面,意境幽遠!其節律,其語言,精練允當!
胸中有筆墨風雲。從這篇詩作的整體看,不僅文采斐然、博大宏闊、意蘊深厚,而且還飽蘸熱枕、遒勁詼諧的將古聖先賢們所積累、所凝聚的牛文化精華,以超乎常人的詩才與高度概括的能力,反覆提煉剪裁,千斟萬酌,詩情畫意般地將其一一驅遣于筆端,變化于腕下,使讀者在表像的靜態與內在蘊含靈動的動態中,去感受那種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與崇尚,不啻是一部“牛文化”的諸子百家。比如“駐畫存象篇”,作者精選了唐代的韓滉、戴嵩,宋代的閻次平,明朝的郭詡、清朝的石濤以及現代的徐悲鴻、吳作人等七位主要畫派的丹青大師及其牛象繪卷瑰寶,給讀者了解中國牛文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並以清逸盪漾之氣和神光離合的意境,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在“詩詞歌賦篇”裏,作者還遴選出千百年來最具代表性的李白、王安石、陸游、孔平仲、梅堯臣、李家明、袁枚等幾位古聖先賢,咏牛、吟牛、讚牛、題牛等著名的詩詞歌賦,加以讚頌,不僅瞻顧了中華民族的藝術精魂,對後人也是莫大的激勵。如能沉浸在這篇大手筆的詩作中,當是一頓文化大餐的享受和滋養。這樣的詩作,由於生命的根須深植于傳統的沃土之內,飽吸于史學的養料之中,因而茁綻和盛開出雄奇瑰麗的花朵。品之猶如飲甘泉、食珍饈,吮吸豐富營養,滋潤精神世界。
精練使詩作所拓展的巨大的詩性張力、資訊容量和情感空間,是其他文學樣式無法比擬的。這篇以煉字煉句見長的詩作,從內容到形式、從思想到藝術,都充溢著一種博大恢宏、奇恣縱肆的激情與張力。全詩敘事簡約、層次分明。起、承、轉、合,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不僅筆墨酣暢、跳躍奔放,而且用典精審、比擬切當,處處奇情異彩。比如“典故傳説篇”中“軒轅戰蚩尤,哞韻催徵奇。虞舜疼黑黃,抽打聲簸箕。夏禹治洚患,傾命斷峽壁。楚屈予靈智,空纜馭歸秭……”一句一典、一人一事,文字雋永、語言精湛。又如“入姓廣布篇”短短十個句子,就把牛姓的起源、演變、分佈等講得明明白白。再如“功卓偉勳篇”,作者以深摯的情思和舒放的筆墨,展現了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任勞負重、甘為俯首的牛所奉獻的卓越功勳,讀著這些慷慨跌宕的詩句,無不感蕩於懷!
好詩所給予讀者的必將是藝術的享受或感染。綜觀全詩,十五個章節,每個章節都用一個主旨將諸個意象巧妙地熔鑄、組合,營造出一個和諧統一的藝術意境。每段詩句、每個意象又是一個特寫的鏡頭,而在有聲有色的鏡頭轉換之間,一幅幅生動凝練的畫卷,一幕幕壯闊歷史的瞬間,一組組親切鮮活的人物形象,呼之而出,躍然紙上。透過這些自然而別致的意象組合,還熱情地歌頌了公義擔當、自喻尚牛的聖人、偉人、英傑、名家。比如,第十一篇中“沐紫老聃乘,函關撰殊極。廣儒孔丘臥,陬迢論語積”講的是道家先祖老子沐浴著紫氣,由東向西行至函谷關時所著的《道德經》;孔聖人乘坐一架牛車講授傳播儒學,並在週游列國中厚積了《論語》;“西京劉邦決,張良墾計議”説劉邦何以決定在長安定都,是因為張良獻策這裡適合飼養耕牛並適宜農耕。再如,第十二篇中“主席囑躬民,總理拍其指”毛澤東曾囑咐為官就要做人民的牛,周恩來稱自己就是一頭牛;還有“魯迅言吃草,裕祿料房擠”“可染立堂號,瑗望走疇泥”等等,謳歌了魯迅食草甘為孺子牛,頌揚了焦裕祿下鄉常常擠在飼養牛的棚子裏休息,讚美李可染師牛堂如耕畫壇,敬慕臧克家不待揚鞭自奮蹄。
結尾“互化真諦”篇達到高潮,句句訇然震響,字字餘音繞梁。賦予了牛精神一種海涵山負的厚重感與貫穿古今的時空意識,以及直切當下的時代情懷:“蒼頡慧造件,互化方真諦。信篤負寡實,大德凝珠璣。未來面無界,須臾舉范習。中華正復興,入性吾輩亟。”這是深深刻在中國人骨髓裏面的文化基因。它倡導和鼓舞人們在領悟牛精神的真諦中,把誠信、篤定、任重、實幹、寡欲化為鞭策與信心、勇氣和力量,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浩蕩東風,不忘初心,奮鬥不止,勤耕不綴,向著充滿希望和幸福的明天奮蹄奔發!
呂國英是一位有著很高藝術造詣的作家、藝術評論家,創作了多部專著、評論,為世人所激賞。他以藝術評論家的獨特視角,以眺瞻藝術遠方的新境界,用散文的靈動、雜文的犀利、論文的嚴謹,潛心探尋攀登藝術高峰的原力,創立“氣墨靈象”藝術論,提出:“氣墨”是筆墨的未來、“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靈象”互為形式內容、美是“氣墨靈象”、“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性規律等諸多新立論、新觀點,構建全新藝術理論體系。其深邃的思想、非凡的智慧、透辟的見解、廣博的學識,隨著精湛的語言文字汩汩流入讀者心田,為藝術的遠方與未來編織了一襲至美審美的曼妙珠簾,描繪了一幅美之極致的遠景近照。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呂國英的《中國牛文化千字文》,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幽遠,並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弘揚中華傳統價值,展現中華審美風範,是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思想成果,具有無比的思想魅力、語言魅力、藝術魅力,無愧於新時代最具中華魂的牛文化!
2018.5.23 天津
附:作者簡介
白恒昌,作家,天津陸軍預備役高炮師政委,大校軍銜。曾任集團軍政治部組織處處長,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警備區政治部副主任。著有《鵝湖矗魂》、《香山流丹紅葉濃》、《凝望蓮花之美》、《不覺春意醉怡人》、《悲壯獅子山》、《迎著晨曦來送你》、《春滿紅山口》等百餘篇散文、詩歌,多篇作品獲軍隊獎項。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