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四位書法家聯合辦展 主張從“傳統”中成長
中新網重慶9月29日電 (記者 鐘旖)“素襟相與——繆經綸、安為年、張裕綱、楊鹹斌”書畫作品展29日在重慶王琦美術博物館開展。參展的四位書法家年齡層不同,卻均與書畫相伴三四十載。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他們説,主張從古書、古人的傳統書法中成長,讓書法與自身、與時代相融。
今年75歲的繆經綸曾是重慶市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自上世紀70年代接觸書法起,繆經綸的生活便與筆墨密不可分。“我現在每天還要臨帖2至3小時。”繆經綸説,書法學習無捷徑,只有學傳統。“很多學書法的人都想臨摹王羲之,但臨摹的效果與個人的生活、經歷相關,一萬個人學便有一萬種模樣。”
出生於1945年的安為年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退休前也是重慶市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此次展覽,他帶著20余幅作品參展。他説,書法要向優秀的傳統作品學習,不自覺間,隨著時間流逝,自我的個性會與所學相融,自我的身心將得自在之感。安為年稱,他每天除了臨帖2小時外,還要自己寫幾個小時不等的書法,“古人説,書法要有法度、有新意。這離不開勤奮鑽研。”
“我們4人總共為市民帶來103件書畫作品。”今年66歲的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張裕綱在致辭時説,“書法是個寶”。他説,選擇書法,是使人安靜、使心平和的一種生活方式。要想得到成長,不能背離傳統,要最大程度地向“古”學習。
楊鹹斌是四位書法家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他生於1974年,現為重慶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楊鹹斌説,自己學習書法30年,認為“從傳統入書”是每一個書法愛好者的必經之路。他建議學習者先從楷書入手,後觸類旁通,慢慢學習行書和草書。“當書法學習與性情相近後,學習效果將事半功倍。”
重慶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劉慶渝在評價該展覽時説,“四位書家,經歷不同,各有擅長,但于書畫審美,書家襟懷卻有共識。此為素襟相與,亦可為書途同歸。”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