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約2.28億年的中國始喙龜化石首次與公眾見面
新華社三亞9月28日電(記者劉博、朱雨博)由我國科學家發現的、距今約2.28億年的有喙龜類“中國始喙龜”化石,近日在海南三亞首次與公眾見面。
當天公開的中國始喙龜化石體長超過2米,出現于距今約2.28億年的三疊紀晚期海相地層中。雖然是目前已知最早有喙的龜類,但其上、下頜的後部仍保留有牙齒,呈現出龜類早期演化過程中“牙齒退化、角質喙産生”的過渡狀態。
龜是人們熟悉的動物,但其演化歷史卻是古生物學中最大的謎題之一。龜類的口中沒有牙齒,而是像鳥類一樣代之以角質喙。令人不解的是,龜類所有這些與眾不同的特徵似乎是在大約2億年以前“突然出現”的。長期以來,古生物學界無法在化石上觀察到這些奇妙特徵的演化軌跡,尤其缺乏甲殼形成和牙齒消失的化石證據。
2015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在籌建中的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藏品中注意到一件疑似原始龜類的化石,隨即組織課題組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工作,最終確認這是産自半甲齒龜化石層位之下7.5米處的更加古老的龜類。在此基礎上,來自中科院古脊椎所、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學者們分析了世界不同地區全部重要原始龜類化石材料,確定了始喙龜在龜類早期演化中承上啟下的系統位置,彌補了該類群系統發育中的重要空白。相關學術內容在今年8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發表。
目前,中國始喙龜化石已確定將永久收藏于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