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八月十五話明月:中華民族的中秋情懷

2018年09月20日 08:50:00來源:人民日報

  明月裏的中秋情懷

  天上的圓月,不僅引導人們將中秋節過成一個團圓節,更為分離的人們提供一種隔空團圓的慰藉

  中華民族素有重視月亮的傳統,將夏曆的月朔、月望日作為節日的標誌時間,是傳統節日的重要特點。所以出現了一系列這樣的節日,如正月十五元宵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一送寒衣節等,其中尤以八月十五中秋節與月亮的關係最為密切。中秋節興起于唐代玩月之風,後世更有拜月、玩月、吃月餅等習俗。月亮,為中秋節營造了唯美浪漫詩意的氣氛,成就了中秋節團圓節的獨特氣質並豐富了團圓的意涵。

  “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不僅帶給人們溫暖和光明,其運作規律還是中國古代制訂曆法的基礎;根據它們抽象出來的陰陽觀念,則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也是中國人理解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基本概念。而月亮的時缺時盈,引發著人們對月亮的興趣和感情。因此,不僅歷代王朝都重視對月亮的祭祀,形成了秋分夕月的禮制傳統,文人和民間對月亮的咏唱也代代不絕。但在唐代之前,人們並沒有格外關注八月十五的月亮。

  約中唐以後,八月十五的月亮開始被賦予更高價值,成為“不尋常”的月亮。正如棲白《八月十五夜玩月》詩中所雲:“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清光凝有露,皓魄爽無煙。”八月十五,中秋恰半,天高氣清,月色最好,月亮也比平常顯得更大更圓。這樣的月亮引起了普遍的興趣和觀瞻,很快形成了八月十五玩月的社會風氣。張南史《和崔中丞中秋月》詩云“千家看露濕,萬里覺天清”,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雲“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等,都反映了這一風氣的普遍流行。

  八月十五玩月,是節日時間與節日習俗的有機結合,也意味著中秋節的初步形成。此後,中秋節的地位迅速提升,深為世俗看重。

  為更好地品味欣賞自然之美,中國古人十分講究玩月的地點。山上、船裏、水邊,空曠高遠之處,最宜賞月,由此形成許多著名的賞月場所和景觀,如上海陸家石橋,杭州西湖,北京頤和園、盧溝橋,揚州二十四橋,蘇州網師園“月到風來亭”等等。

  “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供神前。”除了玩月,祭月也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活動。在宋代,都城人家的小孩子,從剛剛開始會走路的,到十二三歲的,不論貧富,不論男女,都穿上成人的服飾行拜月之禮,“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顏如皓月。”明代北京人祭月,要用圓形的果、餅與西瓜供一種特製的月光紙馬,上面繪有端坐在蓮花座上的月光菩薩像,旁邊有持杵搗藥的玉兔。有的紙馬長達丈余,金碧輝煌。月出之後,向月而拜,並焚燒月光紙,大家分享供品。

  祭月的瓜果供品總是被賦予吉祥寓意,傳達著人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願望。如上海人家要供四色鮮果,多為菱、藕、石榴、柿子等,寓意“前留後嗣”,還有煮熟的毛豆莢、芋艿,稱為“毛一千,余一萬”,以討吉利。無論哪,月餅是祭月時不可缺少的物品,明清時期有特製的祭月月餅,“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十分好看。月餅不僅用於祭月,還是饋贈的禮物和家庭共用的美味食品。在中秋月亮的清輝下分食圓圓的月餅,天地之間因此增加了濃濃的香甜和人情味道……

  中秋節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其中絕大多數都與月亮有關,也因此,中秋節的習俗活動大多發生在晚上。“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一輪明月不知為中秋增添了多少浪漫與詩意。

  同時,明月很早就與思戀親人、懷念故鄉聯繫在一起。而中秋月,既圓且明,又處於萬物開始變得蕭索的仲秋季節,更容易觸動人們的心弦。由天上月圓延及人間團圓,在中秋節興起之初即成為人們縈繞難去的情懷。宋代以後,中秋節更徑稱為團圓節,成為我國最具團圓意味的一個傳統節日。

  中國人安土重遷,崇尚親戚相守,更將節日裏的團圓視為人生樂事,但無論何時,總會有人因為求學、經商、仕進等種種原因告別親友,離開故鄉。於是,鵲飛露重裏的寂寞,清秋朗月下的孤獨,他日相守相聚時相知相契的溫暖與歡樂,此時此地不能共用良辰美景的惋惜與遺憾,種種滋味都會醞釀發酵成化不開的情思與鄉愁,在中秋節期間抒發出來。武元衡懷念從兄,不由感慨“地遠驚金奏,天高失雁行。如何北樓望,不得共池塘”,李群玉懷念家鄉,竟然“淚逐金波滿,魂隨夜鵲驚。支頤鄉思斷,無語到雞鳴”,蘇東坡懷念子由,更吟誦出千古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千里共嬋娟”,昇華了團圓的含義。團圓不再僅僅是面對面的把酒言歡,亦是同一輪明月下的天涯共此時。天上的圓月,不僅引導人們將中秋節過成一個團圓節,更為分離的人們提供了一種隔空團圓的慰藉。

  尤值一提的是,最遲在南宋末年,中秋節的團圓內涵已從一人的悲歡離合上升到國家層面,劉辰翁《水調歌頭》雲:“明月幾萬里,與子共中秋。……看取橫江皓彩,猶似沈河白璧,光氣徹天浮。舉首快哉去,燈火見神州。”就承載著對收復故國的渴望。而如今,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對祖國統一的期盼之情,亦寄託于中秋明月,包蘊于中秋團圓的內涵之中。

  (張勃 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北京聯合大學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