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76歲四川清音傳人 唱響“開學第一課”

2018年09月12日 08:24:00來源:華西都市報

  76歲清音傳人 唱響“開學第一課”

  隨著檀板和竹筷擊打竹節鼓的聲音清脆響起,一曲韻味十足的四川清音在成都7中匯源校區新學年的開學典禮上唱開了,“夫妻肺片川北涼粉,海椒花椒蔥蒜香,辣分兒辣分兒又辣分兒。姑娘們還在喊,喊啥子?熟油辣子多放多放!”76歲的四川清音傳承人龔素清和該校初一學生鄧蕓杉一開嗓就震驚了操場上的所有師生。“沒想到成都話唱清音居然這麼好聽。”鄧蕓杉的同學們現場紛紛給她加油點讚。

  鄧蕓杉的身旁是一頭銀發的老師龔素清,她筆直的身板站在舞臺中央,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舉手蹙眉間一曲《趕花會》把成都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去賞花的情景唱得是淋漓盡致,臺下大概早忘記了她已是76歲高齡的老人了。

  |藝術特色|

  演唱形式

  最初多由女演員一人在茶館書場表演,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演唱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

  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四川清音的演唱形式過去都以女演員為主,男演員為輔,坐唱而不表演,演唱者自己彈奏樂器。一般是三至五人一班,舊稱“海湖班”。四川清音的曲目豐富,清末時約在400個以上,近年蒐集到約200個曲本,內容大部分是幽怨思懷之曲,也有不少是應景詞曲或咏唱傳奇、小説中的人物故事。

  1四川清音

  上世紀30年代﹃流行歌曲﹄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20世紀30年代在成都、重慶相繼成立清音歌曲演唱會或稱改進會,以後遂以清音命名。

  四川清音,歷史淵源上溯至宋元明年間,源自塞北江南的雜曲、調腔和小曲、戲腔,與本土的巴渝蜀川的徒歌俚調交融衍生,有了清音早期詞句及曲調的基本形態。

  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19世紀末,清朝晚期,重慶開埠,自長江中下游入渝進川的商船歌伎,演唱小曲時調。文商官家等人打詞編曲,唱小曲、唱月琴的曲藝形式漸次成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四川清音幾乎是當時“最流行的歌曲”。發展到後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每次重慶舉行文藝演出,清音都是主打曲目,半年演出高達500多場。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成都藝術劇院申報的“四川清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貧寒出身

  龔素清14歲學習清音

  龔素清婆婆是如何進入清音這個行當的呢?

  舞臺上頗有大家風範的龔素清唱了一輩子的四川清音,是土生土長的成都妹兒。小時候家境貧窮,她靠著跟母親“擔尿水”為生,瘦小的她還要四處撿“炭花”來貼補家用。1957年,14歲的她幫母親“擔尿水”時,不幸從船上摔了下來。母親不願她再受這份罪,催她儘快找個工作。當年,四川著名清音表演藝術家李月秋從莫斯科捧回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金質獎章,四川清音迎來了一個難得的黃金時代。一時間成都大街小巷唱清音,茶樓旅店客盈門,喜歡清音和學唱清音的人遍佈各地。從沒有接觸過音樂的龔素清居然靠自己的聰慧天資順利考入了“成都市第二實驗書場”(東城區曲藝團前身)學習清音。

  一個女娃娃有“擔尿水”的勇氣和韌勁,學起清音來更是努力。學校在杜甫草堂邊上,每天早晨5點,身形瘦小的龔素清就抱著琵琶來到草堂的荷花池畔練習輪指。等她彈了一個多小時,其他同學才陸續來這裡練琴。那時學藝全憑老師口傳心授,一齣戲幾天就要學完,學完一個月就要上臺亮相。“有聲有色,有板有眼”是老師當年説得最多的一句話,龔素清白天跟著老師學,晚上還要一個人記詞、練習動作,第二天清晨一覺醒來還要在腦海中過一遍前一天背的新詞。有時老師教的新詞實在是太多,原本認字不多的她經常是靠死記硬背來囫圇吞棗,即便是這樣還是常常會搞錯出洋相。有一次她在臺上表演“數麻雀”,一隻,兩隻,三隻……多數幾隻就完全把自己給搞蒙了,最後都不知道數到好多只了,急得臺下的老師直跺腳……

  3後世傳承

  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學習它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唱清音的龔素清見證了整個行業的演變,當年清音在四川很有市場,觀眾們特別愛看,常常是一天要演兩三場。

  和眾多非遺一樣,四川清音也在時間的洗滌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尷尬。如今,在孕育了清音的巴蜀大地上,拿得出手的清音演員屈指可數,演出次數也越來越少。電視上偶爾還可見清音露臉,但那些韻味與風情,卻早已淹沒在電腦合成的伴奏帶、花哨的伴舞與服飾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舞臺燈光之中。

  看著現在會唱的人越來越少了,龔素清很是著急,一有時間就去學校和社區義務傳唱這種用資格成都方言演唱的藝術。“我唱了一輩子清音,裝了一肚子清音,也愛了一輩子清音。只要有人願意學,我就教!”龔素清希望通過自己的傳承,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它、學習它、懂得欣賞它的美。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