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去國博,盡覽大唐風華

2018年09月10日 14:58:00來源:光明日報

  【新展大觀】

  近120件唐代精品文物亮相國博——

  去國博,盡覽大唐風華

  光明日報記者 陳雪 李韻

  從北京到長安的一千公里路途,唐玄宗的信使要五六天才能抵達。而今,只要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便可以一睹大唐風華。

  9月3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文物局共同舉辦的“大唐風華”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開幕。難得一見的壁畫碑石、何家村窖藏的金銀器、充滿“胡氣”的三彩陶俑……近120件(套)唐代精品文物承載著大唐的藝術與生活,展示在觀眾面前。

  大唐早已遠去,但人們對大唐的回望卻從未停止。唐代文物展覽一直是博物館展覽的重要題材之一,唐代瓷器展、唐代陶俑展、唐代仕女生活展,各地舉辦的唐代主題展都能吸引眾多觀眾。此次展覽又能為觀眾帶來怎樣的“大唐體驗”呢?

  壁上丹青,看一場1300年前的國際比賽

  兩名手持杖桿的騎者緊盯著落在地上的小球,一人揮桿做擊球狀,另外一人胯下駿馬四蹄翻騰,縱躍馳騁——壁畫《胡人打馬球圖》定格在擊球的緊張一刻,人物的五官、駿馬的姿態逼真傳神。觀者不由好奇,騎者能成功擊球嗎?這是一場怎樣的比賽?

  將時間撥回到唐代景龍三年(709年),才能找到答案。

  當年的一件大事就是吐蕃派千余人前來迎娶金城公主。唐中宗的宮廷馬球隊與吐蕃舉行了一場馬球比賽,卻連續幾個回合輸于吐蕃。唐中宗覺得有失臉面,就派擅長馬球的李隆基和李邕等四人上場,最終以四敵十擊敗吐蕃馬球隊。

  “玄宗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唐代文獻《封氏聞見記》記載了這場比賽,但如今的人們卻無緣一睹玄宗的風采,直到這幅壁畫面世。2004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位於陜西富平的虢王李邕墓進行考古發掘,墓中出土了這幅《胡人打馬球圖》壁畫,它成為繼乾陵陪葬墓之一的章懷太子墓發現馬球壁畫後的又一重要發現。

  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管部副部長賀達炘告訴記者,李邕墓出土的《胡人打馬球圖》與文獻中記載的馬球比賽形成了完美的對應。文獻與文物的結合,拉近了唐人與今人的距離。

  據了解,本次展覽文物來自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門寺博物館、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昭陵博物館、乾陵博物館、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長武縣博物館9家陜西文博單位。“展覽以數件唐代壁畫與墓誌為線索和重點,配合展出相關文物,從而達到展示唐代藝術、文化和生活的目的。”策展人趙永為展覽畫下了重點。由於壁畫和墓誌不宜移動,以往外出展覽多用複製品替代,但此次展覽把包括《胡人打馬球圖》在內的10幅壁畫和7塊墓誌一起搬到國博,為了運輸安全,近120件文物整整裝了22箱,展出規模是普通展覽無法企及的。

  只要認真品味,大唐的細節就在壁畫之中。你看那清淡典雅的《高士圖》,樹石繪就了自魏晉而來的隱逸思想;你看那《捧盒男裝侍女圖》,女扮男裝的長安麗人亦能張揚個性;你看那《胡人備馬圖》,開放自信容納了絲綢之路上的“異鄉客”……

  “‘風華’二字是本次展覽的定位,我希望觀眾能在文物中體會到唐代強盛、開放、多元、包容的特點。”趙永説。

  從何家村到法門寺,盛唐氣象刻在金銀器上

  “何家村遺寶來了!”9月3日,中國博物館的微信公號上“大唐風華”的展訊一經推出,就有讀者留言表示遺憾:定好計劃去西安看何家村遺寶,它們卻來了北京。

  “大唐風華”展是新時代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內交流系列展覽之一,也是繼“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地方博物館之間又一次成功合作。

  趙永介紹,本次展覽由六部分組成,分別為“文武安天下”“皇室的珍寶”“長安多麗人”“騎獵散歌塵”“大唐異鄉客”“學理共歸真”。何家村窖藏和法門寺地宮的部分金銀器是“皇室的珍寶”部分的重要展品。

  在國博北10展館中,一個觀眾指著“鎏金雙蜂團花紋鏤空銀香囊”對身旁好奇的孩子説:“你看,這是個香囊,上面都是花的紋路,多美啊。”

  一千多年前,工匠們虛心地學習與薩珊波斯、粟特及昭武九姓、突厥、吐蕃的金銀器製作技藝,通過鎏金、鏨刻、拋光等工藝製作出一件件精美的杯盤器具。它們有的送往宮廷供皇室使用,有的作為皇室的禮物送給外人。一次次歷史的巧合將這些器物的遺珠贈予今人,何家村窖藏和法門寺地宮是20世紀陜西十分重要的兩次考古發現。西安何家村窖藏發現于1970年,出土271件金銀器;扶風法門寺地宮于1987年被發現,出土金銀器121件組。兩次出土發現都具有世界性影響。

  拂去塵埃,金銀器上泛著的金屬光澤,輝映成了盛唐文化的象徵。

  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程旭認為,何家村器物的分類和工藝、紋飾特點,表明其製作者和文化來源較為複雜,有外國直接進來的,有前朝的東西,説明唐代少府監為了適應唐王朝日益擴大的對外交往需要,在金銀器製作方面表現出開放無礙的精神和積極學習的心態。

  再看出自外國工匠之手的金盃,再看帶著紅嘴藍鵲出行的貴族男子,再看三彩中駱駝的昂首挺頸……長安水邊多麗人的風景與開放包容的盛唐氣象,仿佛都凝刻在了器物上。那些歷史遺存的背後,是時代的珍貴記憶,也早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當我們走進博物館,每一次注目,每一次凝視,便能在心中拼湊出盛世大唐的模樣。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10日 09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