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國家文物局去年批復219個主動性考古項目 執行良好

2018年09月04日 09:2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3日電 據國家文物局網站消息,國家文物局管理考古項目的有關負責人近日介紹,2017年度,國家文物局共批復主動性考古項目219個,批復發掘總面積20余萬平方米,覆蓋30個省(區、市)、10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家考古發掘資質單位參與工作。根據評估,2017年度的主動性考古項目執行情況總體良好。

  據介紹,我國的考古發掘工作主要分為主動性考古和基本建設考古兩類。目前,基本建設考古仍然是我國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每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實施的基本建設考古項目,約佔年度考古發掘項目總數的四分之三。近年來,體現中國考古學科研水準和技術實力的主動性考古項目呈現增長的趨勢。國家文物局加強對主動性考古項目的管理,組織開展了對主動性考古項目的檢查評估。

  近日,國家文物局管理考古項目的有關負責同志就2017年度全國主動性考古項目的實施和檢查情況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該負責人介紹,主動性考古工作集中代表了我國考古工作的最高水準。近年來,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學術課題實施,大遺址預防性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持續推進,以及高校考古專業增設、招生數量增長和行業人才培養層次的多樣化需求,主動性考古項目的審批數量、發掘面積、覆蓋區域迅速增長,“十三五”以來,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的主動性考古項目每年達到200項以上。具體到2017年度,國家文物局共批復主動性考古項目219個,批復發掘總面積20余萬平方米,覆蓋30個省(區、市)、10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家考古發掘資質單位參與工作。

  國家文物局對2017年度主動性考古項目進行了檢查評估,並督促各地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客觀、全面地評價主動性考古工作成果。根據評估,2017年度的主動性考古項目執行情況總體良好。219個主動性考古項目均提出了明確的年度工作目標、學術任務和實施計劃。經專家評議和現場核查,已實施200個項目中,191個項目基本完成年初預定目標和任務。截至2018年1月,完成發掘面積17.3萬平方米,完成普探1926.5萬平方米,重點勘探375.1萬平方米,考古調查2.4萬平方公里,新發現文物點548個。

  該負責人介紹,2017年度主動性考古成果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第一,學術目標明確。 2017年度國家文物局共批復28個“考古中國”項目,陜西石峁遺址、山西碧村遺址、湖北石家河遺址、湖南孫家崗遺址、浙江良渚遺址、江蘇寺墩遺址、上海福泉山遺址等項目均取得重要成果,為探討西元前4000年至1800年河套地區、長江流域的聚落形態、環境、資源與生業等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有力推動了“考古中國”項目的整體研究進展。此外,共有12個項目結合考古發掘開展了大範圍專題考古調查。114個項目為大遺址保護規劃和展示利用、文物保護項目實施、世界文化遺産申報與管理提供了專業意見。

  第二,多學科、跨學科合作常態化,年度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豐碩。大部分主動性考古項目注重將歷史學、民族學、宗教學等人文社會科學與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相結合,在隊伍組織、項目實施中,主動吸納相關領域專家或採用相應的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獲取各類資訊,科學闡釋遺址的價值內涵。如浙江良渚遺址考古團隊主動吸納了水利專家,確認了良渚古城週邊水利系統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陜西楊官寨遺址考古項目開展了體質人類學、病理學、碳十四測年等多學科合作研究。2017年度主動性考古項目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

  第三,考古項目管理規範,文物現場保護和安全防範措施增強。項目單位和項目負責人能夠執行《考古發掘管理辦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規程》,切實做好場地佈置和工作人員、出土文物標本、檔案資料等管理工作。2017年度結合主動性考古項目實施,全國共建立永久性或臨時性考古工作站48個,另有53個項目搭建了保護棚,為考古工作提供了良好條件。考古工地安全防範意識增強,大部分工地配備了必要的臨時性防護設施、安防設備和專業人員,如江西海昏侯墓現場設置了較為完善的安防監控系統,考古工地的文物安全獲得有效保障。

  第四,專業化裝備日益普及,最新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工作。很多項目主動配備了行業最新的專業化裝備,全站儀、RTK、無人機、三維鐳射掃描器等勘察、測繪設備廣泛使用;地理資訊系統、網際網路技術等逐步推廣,有55個項目已建設或正在建設考古地理資訊系統。利用X射線衍射測試土壤結構,採用光釋光、碳-14、熱釋光等方法測定年代,通過拉曼光譜儀分析玉石質地,開展人骨同位素檢測、DNA分析、植硅石和孢粉研究等,已經成為主動性考古項目的常規內容。主動性考古項目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考古學科研水準和技術實力的學術舞臺。

  第五,人才培養成效顯著,考古工地成為行業教育實踐的重要基地。2017年度共有1270名考古專業人員、778名技術工人、370名地方文物幹部參與了主動性考古項目,以考古專業人員為主體,涵蓋技術工人、地方文物幹部在內的多層次、跨區域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很多考古工地面向一線基層文物工作者開放,為地方文物幹部提供了更多實踐鍛鍊和業務提升機會。

  第六,社會參與方式日趨多元,考古成果為全民共用。主動性考古項目更加關注考古和文物保護知識的普及與傳播,越來越多具備條件的項目採取工地開放參觀、舉辦出土文物展覽和考古講座、召開公眾報告會、設立公眾考古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積極向社會各界宣傳展示考古工作最新成果,受到公眾廣泛歡迎和肯定。

  檢查評估中發現存在的問題有哪些?該負責人介紹,通過數據分析研判,2017年度主動性考古項目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個別項目未能完成既定目標。由於徵地拆遷未完成、經費未落實等原因,2017年度共有19個主動性考古項目未實施;因提交材料不全或過於簡單,4個項目難以評估實施情況。根據專家評議和現場檢查,個別項目未實現既定目標,特別是有的教學實習項目計劃不週、發掘面積過小、效果不佳,影響到教學實習品質。

  第二,新技術應用和多學科合作仍需加強。雖然考古裝備和技術手段日益專業化、現代化,但是仍有一些項目的技術裝備落後、科技人員缺乏,甚至個別的考古工地現場不具備出土文物保護條件;無人機、攜帶型檢測設備、移動考古實驗室、移動文物醫院等考古專業化裝備設施仍未全面普及;涉及建築、水利、礦冶、制瓷等特殊類型遺址,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的融合度和深度仍顯不足,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體質人類學等研究仍需推進。

  第三,工地現場管理仍需規範。個別考古工地存在規章制度落實和標準規範執行不到位的問題,有的重要墓葬考古發掘現場未設置必要的安防設施,有的地方文物行政部門和考古發掘資質單位未建立項目自查制度,難以及時、準確掌握項目進展和工作情況。

  第四,考古資料整理仍然滯後。156個持續多年開展的主動性考古項目中,僅51個項目已發表了簡報或報告;76個項目仍在進行資料整理、計劃在2年內刊佈成果;27個項目未制定簡報或報告整理髮表計劃,2個項目已經存在資料積壓問題,短期內無法發表。

  該負責人還表示,國家文物局將進一步加強主動性考古項目的事中事後監管,今年已經啟動了2018年度主動性項目評估檢查工作。同時,將繼續督促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和各考古發掘資質單位提高認識,嚴格執行《考古發掘管理辦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規程》,積極研究制定本地區、本單位考古發掘項目品質控制和檢查監督機制,加大工作力度,及時發現問題、落實整改措施,確保考古項目品質和科研水準。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