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清宮劇熱,歷史感冷
原標題:清宮劇熱,歷史感冷
【文化評析】
近些年的清宮劇逐漸趨向內在、特別是演變為“後宮女人”的爭寵後,不僅失去了此前清宮戲宏大的歷史敘事和人文情懷,反而以架空歷史的方式來講一些小情小愛、鉤心鬥角,而這也正是當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種投射。
清宮大戲《延禧攻略》終於迎來大結局。
正如今夏前所未有的滾滾熱浪一樣,人們對於《延禧攻略》的持續關注,再次將國人對清宮劇的熱愛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不可否認,在紛繁龐雜的電視劇劇本當中,以大清宮廷為背景、帝王及其後宮女性為人物設定的清宮爭鬥劇,一直在電視熒屏、視頻網站大放異彩。從80後、90後熒屏集體記憶的《還珠格格》,到越發注重描繪大清後宮女人真實情感的《甄嬛傳》,大清後宮男男女女們的卿卿我我、爾虞我詐、血雨腥風可謂“玩轉”當下影視圈,很多追劇的觀眾無時無刻不在為某位妃子或是小宮女的多舛命運而操碎了心,或許這也是“泛娛樂化”給予國人的某種心理慰藉。
然而,為什麼大清帝王及其後宮如此備受電視劇製片人、觀眾的青睞?儘管清宮劇尤其是大清後宮爭鬥劇發展至今,每每都會有新的“人設”出現,進而激發觀眾們的獵奇心理,雖不可避免地有些固有的情節套路,“一男多女”“一女多男”等情感模式,但始終無法動搖觀眾對於清宮劇的喜愛之情,這當然還有其社會、歷史以及文化等原因。
清朝是離當代中國最近的一個封建帝王時代,自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其統治後,至今也不過百餘年的時間。大清王朝較完整地延續了中華文明的源流、文化傳統與生存方式,與觀眾在心靈上的距離感並不算太大,容易産生親近感。誠如學者林風雲所言,“清朝與當代中國這種可感的幾乎可以碰觸的承繼性的內在理路和連貫邏輯,從時間性上保證了民族性延續的説服力和可信度。”更進一步説,對清朝的這種情感上的共鳴以及文化上的認同,同樣彰顯了國人對中華民族傳統歷史的一種回望與求知欲。
然而相較于《康熙王朝》《孝莊秘史》等清宮劇,不論是“戲説”還是“歷史正劇”,早年的清宮劇幾乎都有共同的價值指向——從宮廷鬥爭透視家國命運,更多體現的是對國家命運以及民族未來的一種思考和想像,借古鑒今的目的比較明顯。而近些年的清宮劇逐漸趨向內在,特別是演變為“後宮女人”的爭寵後,不僅失去了此前清宮戲宏大的歷史敘事和人文情懷,反而以架空歷史的方式來講一些小情小愛、鉤心鬥角,借此影射當下職場的那點“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這也正是當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種投射。
文藝要講好中國故事,必然呼喚現實主義傳統、求真務實的製作態度的回歸。而這裡所説的中國故事,既包括當下的社會現實,也包含了中國歷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優秀古裝劇即便不是嚴謹的歷史再現,也需要通過虛構情節之下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底蘊來昭彰歷史,抵達一種虛擬外殼下的真實內核,從而獲得觀眾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肯定。這中間,見章法、見功力,也見人心。
(作者:張凡,係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