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拿大醫生推動中加醫學交流:這讓我更理解白求恩精神

2018年08月20日 09:4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多倫多8月19日電 題:加拿大醫生推動中加醫學交流:這讓我更理解白求恩精神

  中新社記者 余瑞冬

  “為人民服務,這是一項如此重要的工作。”多倫多北約克綜合醫院婦産科醫師、北京醫院名譽教授帕拉多醫生(Nicholas Pairaudeau)剛剛收到中國同事贈送的印有“為人民服務”字樣的帆布斜挎包。他對記者説,自己“很興奮”。

  當地時間8月18日,加拿大白求恩醫學發展協會在多倫多舉辦8週年慶典。帕拉多是在慶典中因推動中加醫學交流而獲嘉獎的多位醫學專家之一。

  已去過中國逾30次、幾乎走過大半個中國的帕拉多對到過的中國各個城市都有著美好記憶,但他仍期待能去更多不同地方。“投身這項工作越多,就能獲得更多滿足感,”他説,“這項工作讓我更加理解和認同白求恩精神,並將它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我們這麼做,只是因為想做一些超越自我的事情。”加拿大白求恩醫學發展協會會長艾瑞特(Lee E. Errett)對中新社記者説,在全球70多億人中仍有約50億人不能享有充足的手術治療的機會。中國也仍有許多患者需要幫助。

  自20年前第一次訪華,迄今艾瑞特已去過中國21次。作為加拿大皇家外科學院院士、多倫多大學國際外科部教授的他説,中國的發展引人矚目,醫療領域的變化也折射出中國的巨大進步。因此,“我們現在不傾向於再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是更多聚焦于發展相對沒那麼快的農村地區。”

  加拿大白求恩醫學發展協會是由當地醫學專家組成的非盈利機構。2012年以來,該協會每年兩次組織加拿大醫學專家赴中國多地醫院開展義診和學術交流,如今每年也組織十多名中國醫生到加拿大進修。

  “我們做的事情得到大家認可,這是我們最滿意的地方。”白求恩醫學發展協會副會長周源説,協會成立的初衷是想把較先進的醫學知識和技術介紹給中國同事。如今涉及的學科和參與的醫生不斷增多,協會也得到兩國同行越來越多重視。

  這個協會現有會員250人,主要包括加拿大數個知名大學及醫院的醫學教授、醫生、科研人員等。亦有少數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江蘇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與白求恩醫學發展協會開展合作已有4年。該院國際交流合作辦公室主任嵇箐説,加方專家到醫院進行手術指導,參與查房,進行講學;醫院多個科室的醫生則有機會到加拿大交流學習。她説,這從理念和具體操作上都對醫院專業水準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助推醫院邁向國際化發展軌道。

  實際上,在交流過程中,受益是雙向的。令艾瑞特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同行大量的臨床診治,這讓醫務人員的實作經驗能很快提高。他舉例説,北京的一家醫院每年可能進行上萬次脊椎手術。而在加拿大全國,一年也沒有這麼多同類手術。他相信加中雙方還有不小的合作空間。帕拉多以自己從事的婦産科為例説,中國大夫不乏傑出的醫生和老師,他們讓自己每一趟中國之行都受益匪淺。

  恰逢中國迎來首個醫師節。周源希望,協會今後繼續向中國同行介紹更多先進醫療理念和技術。他也期待中國同事能獲得社會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感,在良好的醫患關係下工作得更順心。

  帕拉多認為,“沒有財富就難有健康”,如何更好地打造人人都可享有醫療保健的體系是當今世界一大挑戰。他説,要為中國在應對這一挑戰中所付出的努力點讚。他亦期待能在醫學快速發展的今天尋找契機,發揮自身影響力,在加中交流方面扮演更多角色,“做些富有挑戰但有益的事”。

  艾瑞特認為,在中國,家庭醫生的機制在理念和組織結構上都還相對缺乏。如果通過家庭醫生處理日常醫療診治和保健問題,對專科醫生而言便可減少大量不必要的壓力。他説,中國的同事善於傾聽。加中同行需要更多地合作,分享新想法、新發現和新方法,“儘自己所能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