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法制筆 萬毫齊力

2018年08月08日 16:42:00來源:人民日報

  張楊氏制筆法傳人張虹霓——

  古法制筆 萬毫齊力(工匠絕活)

  【絕活看點】張虹霓,香港毛筆博物館館長、清朝皇家御用制筆師張楊氏第五代傳人,傳承了“撚穎法”的制筆方法,僅大工序就有30余道,小工序足足過百道。

  香港九龍土瓜灣明倫街,在林立於窄巷兩旁的眾多招牌中,“香港毛筆博物館”的金漆招牌格外醒目。推開玻璃門,屋內古色古香,各式毛筆藏品琳瑯滿目。博物館館長張虹霓(見上圖,吳玉潔攝)熱情地將記者一行迎進門,待説明來意,他爽朗一笑,在館內正中的長案臺邊坐了下來,“古法制筆工藝繁複、用料細緻,我演示給你們看吧!”

  張師傅順手拿起一隻完整的檳榔果實,浸入清水中為其梳理纖維經絡,“以檳榔制筆是最初級的筆工,步驟雖少,但也考驗制筆人的手藝是否精微。”只見他左手輕捏檳榔果底部,右手握緊牛角梳,一下一下由根部梳起。梳理過程由手腕發力,用巧勁牽動手指關節以決定力度,既可穿透整片纖維,又不至將其折斷。

  梳理數十次後,果實纖維漸顯順暢,此時需將其從清水中拿起並置於案板上用小錘反覆敲打。這一過程是對檳榔果纖維的再加工,使經絡更細更小、直至發白為佳。幾道工序迴圈往復,常常需要梳理、敲打成千上萬次。

  “文房四寶中,以毛筆的製作難度最大。”演示過程中,張師傅打開了話匣子,首先是擇毫,制筆人須對各種動植物生長的毛料性質瞭如指掌;其次在於配毫,“通曉各毫料間的強健柔弱,才可搭配出剛柔並濟的理想筆毛。”

  作為清朝皇家御用制筆師張楊氏的第五代傳人,張虹霓師傅傳承了在宮廷中被稱為“撚穎法”的制筆方法,僅大工序就有30余道,各種紛繁複雜、細枝末節的小工序則足足過百道。

  制筆數十載,最讓張師傅唸唸不忘的還是他一手承接並起家的胎毛筆。

  首先是分毛脫脂。張師傅將毛髮樣品分別盛于5隻小碟上,再倒入適量石灰粉及水,“石灰水的效用如同用開水蒸煮,可將毛髮內的油脂儘快脫離出來。”腌過石灰的毛髮隨後需在“水盆”內過水梳理,這一工序的目的是理順毛髮,並將無鋒的毛髮或絨毛等不適合做筆的毛髮清理乾淨。

  反覆三次後,便可進行毛髮拉板。在薄薄的木板上,張師傅左右手緊密配合,一隻捏拉、一隻按壓,不消幾分鐘就迅速將在水中成團的毛髮一層層平鋪在木板上,筆鋒整齊排列、一致向外。

  張師傅旋即將木板豎起至與案臺垂直的角度,一下一下輕輕地進行“墩板”。長短不一的毛髮在這咚咚聲響中乖乖“歸位”,底部劃一、頂部錯落有致,宛若一道筆簾。

  接下來就進入最重要的步驟——扎毫,也就是將毛髮捆紮成型。張師傅小心地捏起每一層筆簾,細緻地鋪於微微彎曲的左手四指上,經過拇指的揉搓、推擠和食指的借力配合,筆頭雛形初現、圓潤飽滿。張師傅又拿起細線,在左手的按壓下,右手熟練地轉、勾、套,頃刻間已將胎毛筆頭牢牢紮起。

  “理想的筆頭要達到圓、尖、齊、健4個特性,才能在書寫時實現‘萬毫齊力’的手感。”多個工序下來,張師傅的鼻尖已開始微微冒汗。

  古法制筆,師傅往往根據用筆人的執筆習性、書寫風格等“按需製作”。張虹霓回憶少時幫太祖母送筆的經歷説,有些買家試筆之後選擇退貨,回來後全家人便會根據他當時的握筆方式、蘸墨深淺等細節著手改進筆鋒的軟硬及粗細,往往可將“敗筆”轉為“勝筆”。

  “從1667年我的曾太祖母張楊氏為皇室制筆,到現在培養我的兒子成為第六代傳人,張家制筆堅持古法。”張虹霓笑言,“做筆如做人,從一而終方為品質保證。”

  陳 然

  陳 然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