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建“搶救”傳統戲服 專家:復原與倣制相結合

2018年07月18日 08:3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福建南平7月17日電 (葉秋雲 趙麗娟)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現存四平戲、北路戲等諸多古老戲種,但因時代發展、歷史沿革等原因,傳承發展成為一大難題。隨戲種傳承的傳統戲服的保護亦是難題。為此,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近日組織專家組對僅存的傳統(明清時期)戲服開展服飾文化調研。

  四平戲被稱之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是由明代中葉時期流行的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演變而成。明末清初,四平戲隨商人、官員等傳入福建的政和、屏南以及福清、長樂、漳州、南靖等地,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介紹,清朝中末期,作為一個曾經獨立的劇種,四平戲逐漸消失。然而,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人們卻意外在福建政和等地聽到四平戲,代代相傳的劇目在山村的古老戲臺上上演著。目前,四平戲傳統戲服僅存于政和縣楊源鄉禾洋村四平戲劇團,成為四平戲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此次,調研組一行參觀了南平市政和縣楊源鄉禾洋村的四平戲劇團,拜訪了禾洋村四平戲劇團團長李佐忠以及李典量、李式青、李典富等老一輩國家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平戲的由來、發展及現狀。

  李佐忠向大家展示明清時期的四平戲傳統戲服33套,並介紹各個服飾適穿的角色以及服飾的整體概況。記者看到,由于存儲不當,經過上百年的表演展示,四平戲傳統戲服不同程度出現臟污、霉變、繡線斷裂等現象。“對四平戲戲服的研究與保護刻不容緩。”李佐忠說。

  在此次調研中,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專家對禾洋村現存的四平戲古戲服進行數據採集、圖像記錄。

  閩江學院設計藝術學專業教師嚴文潔表示,接下來,他們將積極聯係相關藝術研究機構,對遺存古戲服進行年代鑒定;組建專業團隊對禾洋四平戲古戲服進行倣制、復原。同時,提煉四平戲服飾文化元素,數字化古戲服完整數據,建立數字影像四平戲古戲服數據庫;引入民間資本,對四平戲戲服、道具進行創新設計,助力四平戲文化產業發展。(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于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係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