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揭開被表象遮蔽的真相

2018年07月17日 13:24:00來源:北京晨報

  揭開被表象遮蔽的真相

  這世界真有天才嗎

  人們常常認為,天賦在很多人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只要有聰明的頭腦和傑出的思維能力,在不熟悉的領域也能觸類旁通,做出堪比內行的正確決策。

  在《天才假象:從可以聯係心理策略到認知陷阱》(中信出版社出版)中,薩伊德從體育和音樂等領域入手,證明了天賦的重要性被人們高估的事實。他表明,成功無一例外,都是長時間刻意練習的成果,這適用于任何能體現業余與專家表現差異的領域。

  薩伊德還探討了我們可以如何利用心理效應獲得和保持成功,以及一些關于成功的流行偏見。他通過親身經歷揭示了臨場發揮失常現象的心理機制,再次印證高水平專家表現是經過大量練習後技能內化的結果。相信努力而不是天賦,能使我們更頑強地面對失敗的衝擊,更理性地享受成功帶來的榮譽。

  一萬小時以上的刻意練習,積極自我暗示的心理策略,對思維誤區的清醒認知與避免,是優異表現不可或缺的三大元素。本書將從方法、策略與陷阱三方面告訴你,如何在你所處的領域內成為佼佼者。

  回到知識的原點

  《物語和交往》(科學出版社出版)提出了兩個新的概念——物語、交往。“物語”是由物質、語言組合而成的概念,世界萬物皆為“物語”。“交往”通常意義上是指人與人之間發生關係,而本書中的“交往”指物語和物語之間發生關係。世界上所有的現象都是物語之間的交往現象,而各種知識也都在討論不同物語之間的交往問題,因此,本書中所提出的“物語-交往”本體論結構無疑為所有的知識構造了一個原點。

  本書涵蓋了兩條線索:一條闡釋了“交往”的含義;另一條則通過梳理自巫術、宗教、自然科學產生以來的主要文化現象,提出並討論了人和語物的交往問題,其中的“語物”在本書中是指人以外的另一種類型的物語。兩條線索相互交織,又展開為對各種現象的分析。本書從討論物語和交往的關係開始,規劃出幾種不同的交往類型,並把對“交往”的解釋分解為對人、語物、交往媒介、交往空間和時間的討論。

  本書以物語和交往作為思考的基礎,以一以貫之的精神討論各種文化現象,為理解萬象提供了新的視角。作者不僅探討了各種大的文化現象,同時一並解讀了人們日常生活周圍各種小的文化現象,包括禮物、獎勵、謊言等。此外,中國古代的一些哲學觀念,例如中庸、天人合一、陰陽、知行合一、仁、恕,也均能毫無違和感地融入書中的討論。

  醜中包含了無限的可能

  《美妙的醜陋》(楚塵文化·中信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深入探討“醜”的文化史全新力作。

  醜陋似乎可以修飾任何事物:醜陋的面孔,醜陋的歌聲,醜陋的建築,醜陋的味道,醜陋的作品……但它又不止于這些關聯性,在與這些關聯性的周旋中還帶來了一些改變。

  本書細數歷史中被貼上“醜陋”標簽的個體和群體,他們各自以不同的形式反抗社會定俗,挑戰主流審美,突破偏見壓力,為美與醜的灰色地帶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本書還跨越不同的感官界限,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各方面追溯與醜陋有關的文化姿態,通過整合不同的醜陋感官體驗,對醜陋進行了一次跨時空、跨領域的文化探索。

  本書被讚為:“繼翁貝托·艾柯對醜的研究之後,亨德森提出,美乏善可陳,因為它的狀態是閉合的、完結的,始終如一,而醜具有無限可能,無處不在,就像上帝一樣。”

  中國的名字為何這麼多

  《吾國與吾名:中國歷代國號與古今名稱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名實互證的中國政治史、角度獨特的中國文化史、視野出新的中外交通史,也是作者繼1996年進入該研究領域以來,積二十余年之功力而完成的總結之作。

  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縱橫一萬里廣袤空間的中國,古往今來,國號遞更,名號眾多,域外稱謂繁雜。

  本書綜合運用歷史、地理、民族、政治、語言、文字、心理、名稱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係統全面、深入細密地探討了中國歷代國號、古今名號、域外稱謂的形成過程、來源取義、使用情況與復雜影響,得出了“美哉,變動不居而又蘊含深意的中國歷代國號;偉哉,沿用不衰而又凝重氣派的中國古今名號;妙哉,來源不一而又呈現特徵的域外有關中國的稱謂”的宏觀認識。

  至于如此繁多的國家名稱,本書將之分為三類:第一類即國號,並限于中國歷代中原王朝(皇朝)國號,重點又在中國歷代統一王朝(皇朝)國號;第二類為名號,如中國、諸夏、華夏、中華、禹跡、九州、四海、天下、赤縣神州等;第三類為域外有關中國的稱謂,其中影響最大、使用最廣的,除了中國、中華、漢、唐、龍、獅這些源于名號、國號以及傳統文化的稱謂外,主要有Serice(賽里斯)、Taugas(桃花石)、Cathay(契丹)幾個係列。

  從生態角度看哥倫布遠航

  1492年10 月12日清晨,意大利探險家哥倫布乘“聖瑪利亞號”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東西兩個半球就此遭遇。這是歐亞大陸與美洲大陸的首次相遇,也是舊世界與新世界的首次相遇。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所帶來的世界性改變,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人類歷史不僅在政治、經濟、思想觀念等領域發生重大改變,在生態環境史上,它更象徵了一個重大時刻的開啟:舊大陸和新大陸的植物(馬鈴薯、玉米)、動物(馬、牛)、病菌(梅毒、天花、麻疹)都發生著交流與互換,極大地改變了此後的世界進程。哥倫布遠航引發的生態變遷是奠定當代世界格局的重要一環,正如作者克羅斯比所說:“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從此徹底並永遠地改變了。”

  1972年,這部引領史學思潮的經典之作在歷經重重波折之後終獲出版,“哥倫布大交換”從此成為經典術語,開啟了生態環境史這一新的研究領域,深遠影響了世界歷史研究的方向。40多年來,它為一代又一代讀者耳熟能詳,成為我們了解500年來人類歷史的上佳之選。

  《哥倫布大交換》(中信出版社出版)率先以生態史視角解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所帶來的世界性改變:植物與動物的物種交換、病毒細菌的交叉感染,以及新舊大陸對彼此文化上造成的多元衝擊等等,詳細闡釋這一歷史重大事件及其影響,並最終令“哥倫布大交換”這一經典術語成為幾代讀者的共識。陳輝/整理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于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係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