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北民眾黃河畔憶屈原 尋根溯源覓文化魂脈

2018年06月15日 08:2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蘭州6月14日電 (記者 丁思)“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14日傍晚,端午節前夕,中國西北民眾用詩歌朗誦、包粽子、戴香包、係五彩繩等各種形式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尋覓中華傳統文化魂脈。

  甘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伏羲女媧是華夏人文始祖。當日,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華夏文明·絲路長歌——2018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在蘭州黃河畔的“華夏人文始祖園”啟動。

  活動圍繞“長中國人的根、聚中國人的心、鑄中國人的魂”這一主題,分設“別”“思”“賦”“頌”四個章節,以樂、舞、詩相結合吟誦、歌頌、展演詩詞,尋覓端午文化,展現了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

  端午節作為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自古以來,中國各地就有劃龍舟、食粽子、放風箏、挂艾草、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的習俗。當晚,甘肅民眾手捧艾草,擰著五彩香包,攜親友包粽子,和家人共用此刻的溫馨。

  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如今的端午節,不僅是“粽子節”“龍船節”,更成為“詩人節”。現場,甘肅天水詩人王者鯤朗誦個人作品《行走在美麗中國》,分享了他11年走遍中國的歷程。

  此外,與多水的南方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傳統習俗不同,中國西北因地域限制,有著與眾不同的過節方式。如登高滑沙即是古代敦煌獨特的端午活動,西北的沙漠綠洲敦煌,在文獻典籍裏並沒有看到本地端午有賽龍舟的記載,反而因當地有座鳴沙山而有了登高滑沙的風俗活動,至今仍保留著。

  “中國民間根據各自地域特點,進行相應的民俗紀念活動。”著有作品《屈原與他的時代》的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逵夫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稱,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和地方文化、歷史名人聯繫起來的民俗節日,僅有端午節。甘肅舉辦端午詩會,體現了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愈發重視。

  趙逵夫説,時至今日,端午節已經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多地共同慶祝的節日,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更為重要的是,屈原的愛國情懷、優秀品質、文學修養值得當下年輕人不斷傳承和發揚。年輕人不僅要有技能,更要有文學素養,要多閱讀、學習積累優秀傳統文化。(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