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核舟記”傳承人:烏欖核雕刻做隨身碟 突破創新路

2018年05月31日 09:37:00來源:廣州日報

 

  本報專訪80後廣州欖雕技藝傳承人曾憲鵬:

  欖雕做隨身碟 突破創新路

  在中學課文《核舟記》中:“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當中描述的正是明代欖雕藝人王叔遠所創作的《蘇東坡夜遊赤壁》。廣州欖雕是廣州地區的烏欖核雕刻藝術的簡稱,近日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正所謂薪火相傳,廣州的一對父子曾昭鴻、曾憲鵬如今都是廣州欖雕的代表性傳承人,從父親首創欖雕鑲嵌技術,大大拓展欖雕的創作空間;到兒子讓日常生活走進欖雕藝術,創新開發了欖雕書籤、隨身碟等日常工藝品,讓更多廣州市民認識、熟悉欖雕藝術。

  專題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蓉芳、申卉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申卉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代表性傳承人

  曾昭鴻(國家級)

  1955年生,廣州人,至今從事橄欖核雕刻設計、創作近46年,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廣東省人民政府專項津貼)、傳承廣州文化100雙巧手之一。

  曾憲鵬(市級)

  1983年出生,師從父親曾昭鴻從事欖雕16年,“非遺學堂-廣州欖雕”特聘老師、“廣州市青年民間藝術傳承創新獎”獲得者。

  父子倆歷年作品在全國、省、市大獎賽和評比當中屢獲殊榮,作品被多家博物館選為館藏。

  守藝之路:子承父業立下“五年之約”

  用小小的欖核,雕刻包羅萬象的世界,這是欖雕工藝的精妙之處,也讓50後父親曾昭鴻和80後兒子曾憲鵬始終為之著迷,傾注了兩代人的心血。

  曾憲鵬介紹,要學習欖雕,有個説法是“三年滿師”,欖雕工具種類繁多,每個欖雕手藝者至少擁有60把不同的欖雕刀具,只有跟著師傅學了3年之後,才有資格拿起刀具,真正地開始動手雕刻。雖然有一位醉心於欖雕技藝的父親,但曾憲鵬一開始並沒有打算從事欖雕工藝。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看著父親製作欖雕,耳濡目染,對欖雕很感興趣,但直到中學時學到《核舟記》這篇文章,曾憲鵬才眼前一亮:“這不正是父親幾十年如一日從事的手藝嗎?原來我父親這麼了不起。”也正是從那時候起,曾憲鵬真正愛上了欖雕。

  2002年,曾憲鵬從技校畢業後,他主動提出拜父親為師,但這個想法卻遭到了家人的反對。“父親最了解做欖雕有多苦,如今傳統技藝式微,今日不知明日事,靠欖雕怎麼能生活?”於是,曾憲鵬向父親許下“五年之約”:保證5年內做出成績,否則與欖雕一刀兩斷。

  幸運的是,“五年之約”最後一年,曾憲鵬與父親合作設計的作品在廣州市的工藝比賽中獲得銅獎,家人這才鬆口。

  傳承創新:用欖雕做隨身碟、項鍊 尋求突破路

  廣州欖雕技藝發展至今,從題材、功能和工具上都不斷突破,如今在傳承者的手上,嘗試讓藝術品走入了尋常生活。

  父親曾昭鴻首創欖雕鑲嵌技術,突破欖核體積太小、形狀單一的局限,通過“鑲嵌”技術,連接起多個甚至上百個欖核,大大拓展了欖雕的創作發揮空間。兒子曾憲鵬創作的《七郎八虎鎮三關》同樣是融合了鑲嵌藝術的佳作。這個取材于廣州講古大師張悅楷作品《楊家將》的欖雕,光是人物、坐騎至少使用了300多個欖核。

  除了題材內容的不斷擴展,曾憲鵬也通過自己的創新,讓欖雕突破了藝術品的界限,進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2015年,他開始研製欖雕隨身碟。“我做了兩代欖雕隨身碟,2015年,第一代隨身碟有金屬殼,美則美矣,但容易發熱,可能導致欖核爆裂”。2016年,他又研製了第二代欖雕隨身碟,這個第二代隨身碟用的是黑膠體晶片,解決了金屬發熱的問題。

  除了隨身碟,他還嘗試製作欖雕叮噹貓、羽毛球造型,還嘗試做欖雕耳環、項鍊、書籤等不同用途的生活用品。不過,他也坦言,這樣的創新也面臨著另一個問題——成本。“像我做隨身碟,從設計到雕刻花了4天時間,即使未來實現了流水線作業,做一個也需要2天半左右,成本非常高”。

  傳承問題:

  技藝易學 創作難精

  他坦言,近年來,隨著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欖雕市場比以前有所好轉。“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市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甚至有人問這是不是塑膠”。但現在,越來越多市民開始懂欖雕。不過,即使了解欖雕的人越來越多,曾憲鵬也開起了非遺傳承課,但能夠真正從事這個技藝的人卻是寥寥無幾。據了解,如今,在廣州全職從事欖雕的不足10人,這門技藝2002年被列為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2008年正式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曾憲鵬説,從選料設計、開粗毛坯、雕刻成型、打磨,要掌握欖雕的基本功並不難。不過,基本功學成後,如何設計出有個人風格的圖樣,創作獨具神韻的欖雕作品,刀起刀落間的學問,皆需時間的沉澱。在市場化的今天,如何培養技藝的傳承人,成為曾憲鵬正在思考的問題。

  振興建議:

  讓更多孩子接觸欖雕

  曾憲鵬説,也有人向他建議將欖雕工作交給機器,雖然製作出的欖雕工藝不如手工精湛,但能夠批量化生産,才能夠有更廣泛的受眾。曾憲鵬對此十分反對。他認為,匠人匠心,講求的正是這份精雕細琢,如果全都交給機器,即便贏得了市場,也恐怕會毀了這項技藝的“初心”。

  當然,他也明白不能墨守成規,例如在非遺學堂向欖雕愛好者們講課時,他也默許了“電動刀具”的部分進入。“我認為還是應該在傳統和市場之間找到平衡點”。而他也在踐行著自己的信念,他不僅到廣州中小學課堂講授非遺課,還給學校的藝術老師講課,讓他們將“欖雕”的種子種進更多孩子的心中。“只有當越來越多人開始接觸認識欖雕,尊重這個行業,才可能實現真正的振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