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名片”

2018年05月23日 08:14:00來源:光明網

  今年的戛納電影節可謂處處可見“中國元素”,多部中國影片亮相多個競賽單元。賈樟柯導演的《江湖兒女》入圍主競賽單元,青年導演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入圍“一種關注”單元,由章明執導的《冥王星時刻》入圍了“導演雙週”單元,魏書鈞的《延邊少年》入選短片單元——中國中青年導演成為這屆電影節備受關注的群體。毫無疑問,中國電影與國際電影節的內在互動正逐漸走向深入,引發人們思考應該如何認識國際電影節對於電影産業、文化産業乃至國際文化交流的作用和意義。

  國際電影節推動電影工業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電影節有將近1000個,但是處於電影節頂層的A類電影節全世界只有12個,比如歐洲三大電影節和我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B類的為專門類競賽電影節,如韓國釜山電影節;C類的是非競賽性電影節,如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如果説目前電影在文娛産業中處於龍頭作用,那麼,電影節就是“畫龍點睛”之筆。國際電影節對電影行業的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這種作用可以分為微觀、中觀、宏觀三個維度。

  從微觀維度上看,電影節具有孵化項目、培養行業新生力量的作用,對於那些擁有絕佳創意的年輕電影人來説,資金缺乏是展示才華最大的掣肘,而國際電影節一般會有創投板塊,這些電影人可以申請相關的電影基金或是參加電影方案預售,解決部分資金問題,讓電影作品能順利拍攝出來,而參與電影節的孵化,也能為影片吸引國際關注,幫助電影走向觀眾和市場;從中觀維度來講,電影節對電影藝術創作和行業需求結構調節具有很強的導向性,越是頂級的電影節,越是能集結世界上最優秀的電影,這些電影從藝術性、思想性、技術上都代表最高水準,成為世界各國電影人學習的範本,促進各國電影藝術跨文化傳播。同時,參展的片商可以根據市場交易的價格、難易程度等對未來市場做出預判,調整自己的電影製作的類型,制定新的銷售方案;從宏觀維度來看,電影節能極大拉動舉辦城市産業鏈發展。電影節的舉辦涉及當地旅遊、酒店、餐飲、交通等方方面面,能增加就業機會,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以最近幾年的戛納電影節為例,電影節的投入在1500萬歐元左右,産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為1億歐元,間接經濟效益高達7億歐元。

  國際電影節的兩大新特點

  電影節設立的最初目的,在於評選優秀的電影作品,獎勵優秀的電影人,促進國際電影文化交流。隨著時代的變化,電影節之間的競爭開始變得激烈,單純的電影評獎已經不能支撐電影節本身的發展。各大電影節在發展中越來越強調自己的核心定位,比如戛納電影節,一直引以為傲的是藝術至上,嚴苛的評選標準為戛納帶來高文化附加值和藝術威望,戛納成為世界電影人心中的聖殿;威尼斯電影節是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它非常看重電影語言的創新,看重電影的思想性;柏林電影節由於歷史原因,是三大電影節中政治屬性最強的電影節。而非競賽型的多倫多電影節定位則是最大的影迷狂歡節,每年有超過6000部電影放映,是世界上展映規模最大的電影節。

  國際電影節近年發展還有另一大特點,那就是越來越注重電影節的運營。電影節從本質上講是會展活動,隨著電影節發展的成熟,作為經濟組織的電影節也越來越重視戰略運營,更重視專業服務。比如戛納電影節每年會在上一屆電影節閉幕當天就開始下一屆的運營,了解參展商的需求,組委會還建立了戛納村,方便參展商進行發佈、交易、簽約。多倫多電影節以電影為核心開發旅遊項目,遊客可以參觀古堡、釀酒廠等電影拍攝地,效益可觀。而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定位是亞洲最大的電影交易市場,2018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交易總金額達260億元。

  國際電影節上的中國故事

  中國電影一直與國際電影節保持著良好互動。早期中國電影參加世界電影節,主要是獲得技術性大獎,比如胡金銓的《俠女》拿下了1975年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綜合技術獎,將中國武俠推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電影的獨特文化魅力。從第五代導演開始,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頻頻獲獎,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獲戛納金棕櫚大獎。張藝謀的《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在三大電影節上都斬獲大獎。葛優憑《活著》拿下戛納影帝。第五代導演是改革開放後中國電影承上啟下的一段時期,他們在影像上大膽創新,使作品充滿蓬勃的生命力。而電影節慷慨的鼓勵,也幫助這些正處於藝術創造力鼎盛時期的電影人繼續藝術探索,是他們藝術生命中重要的節點。

  之後的第六代導演也收穫不少。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分別獲威尼斯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最高獎。不過,與第五代導演際遇不同,頻頻獲獎並沒有為他們帶來市場保障。隨著中國電影商業化進程加快,新生代導演崛起,他們更注重吸收國外電影敘事經驗和影像風格,更注重觀眾需求,不斷取得商業上的成功。但是國際電影節因為自身定位問題,評審的口味相對固化,使得中國電影在世界主要電影節上的獲獎概率相對減少了,這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不過,業內認為,獲獎概率的減少可能也意味著中國電影和國際電影節的互動進入了深入發展的“平臺期”,因為中國電影的入圍數量在明顯增加,説明國際電影節對中國電影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2017年,中國電影年度總票房突破550億元,國産藝術電影也有了更多的市場生存空間,有些還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績。隨著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國際電影節更加重視中國元素。2017年威尼斯電影節設計了“聚焦中國”單元,探討中國電影最新發展現狀;今年的戛納電影節首次設立“戛納中國電影榮譽大獎”單元,是與其他評獎單元平行的評獎板塊。可以看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電影節與中國電影發展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互動越來越深入,而中國主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也越來越成熟,中國電影正主動參與世界電影交流,中國電影的發展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已經成為國家文化交流的亮麗名片。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