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超級連接”讓博物館更多“緣”

2018年05月21日 13:52:00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將主題確定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這就是讓博物館成為連接公眾與多元文化的紐帶,用創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公眾到博物館,感受文化氛圍、獲得文化體驗、共用文化成果。”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

  國際博物館協會每年均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主題,如2002年的“博物館與全球化”、2009年的“博物館與旅遊”、2016年的“博物館與文化景觀”等。“這些主題反映出當代的博物館職能與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有著越來越廣泛的關聯。博物館已成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體系中,無法分離的重要組成部分。”單霽翔説。

  在全球聯絡變得日漸複雜、多元和密切的今天,博物館也融入了這個超級互聯的世界:博物館可以吸引核心觀眾以外的群體,通過新的藏品闡釋手段找到新的觀眾;博物館可以將藏品數字化,為展覽增添多媒體元素,甚至一個簡單的社交媒體“標簽”就可以讓觀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體驗。

  “當今世界已經是一個高度互聯的世界,身處其中的任何組織和個人,既是這個超級連接世界的組成部分,又是構成其中某個超級連接的關聯節點和交互中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認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引發的變革,推動了博物館功能的拓展,使其不僅局限于收藏、研究、展示藏品,而且在連接社會與公眾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時間上、空間上還是各文明之間,博物館的連接作用所産生的文化教育影響力,社會其他機構無法替代,博物館連接的社會價值正在被人們重新認識。

  “在‘超級連接’的世界裏,博物館與觀眾的聯繫呈現出一些新特點,比如傳統的方式是在場的,與博物館活動的內容密切相關;通過‘超級連接’建立的聯繫是不在場的,觀眾對博物館資訊的了解、理解,呈現情景化、碎片化、休閒化等特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説,博物館必須開創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新舉措、新方法,吸引新觀眾並增強二者的聯繫。多年來,國內一些博物館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也取得較好的成果,比如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不斷探索創新方式,借助網際網路和新技術平臺,分享故宮博物院優秀的文化資源及其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去年10月對公眾開放的數字體驗展‘發現·養心殿’,線上部分以故宮博物院的官方社交平臺‘微故宮’為主要舞臺,推出‘養心殿數字展’系列文化專題,介紹養心殿在歷史變遷中的故事;線下部分設計開發了‘召見大臣’‘朱批奏折’等6個互動項目,增設養心殿VR高沉浸感的體驗,並通過‘端門數字館’導覽小程式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形成智慧型數字展覽參觀新模式。”單霽翔説。

  上海博物館打造的“智慧上博”“數字上博”也成果頗豐。例如,今年4月為配合“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推出的“壁上觀”網上展覽,讓觀眾對山西的古代壁畫特別是墓葬壁畫的觀賞角度更豐富,了解更深入,讓網展與實體展互為補充和説明,提升了觀眾的體驗感和認知度。此外,該館日前開發的國內首個博物館數字化管理平臺更是推動博物館資訊化建設,探索讓文物“活起來”新路徑的開拓性嘗試。

  在肯定國內博物館在“超級連接”方面取得成績的同時,宋向光也指出了不足。“2016年,大英博物館的觀眾是640萬人次,網路訪問是3090萬人次;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觀眾700萬人次,網路訪問是3100萬人次。相比較而言,國內博物館在網路訪問量上的差距比較大。”宋向光説,這一方面是觀眾習慣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需要反思,國內博物館網站內容是否對網路用戶有足夠的吸引力。

  “很多博物館把展覽資訊、教育性資料往網上一挂就完事,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也很少和觀眾互動,歸根結底還對移動互聯的內容生産和用戶服務不夠重視。”宋向光説。

  博物館應該抓住移動互聯時代的機會,加大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力度,為公眾提供更好更優質的服務。“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的錄製播放,是通過社交媒體拓展文博功能的比較成功的嘗試,但是毫無疑問還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宋向光説。(記者 李佳霖)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