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蔣勳解讀印象派:在愛之火焰中感受梵谷莫奈

2018年05月15日 09:06:00來源:台灣網

  《麥田群鴉》像一種惡兆,一種宿命的惡兆,烏鴉的啼叫,天空的烏雲,麥浪的驚懼顫抖。梵谷用每一件作品剖白自己的生命,也用最後的畫訴説絕望與死亡。他站在這樣遼闊展開的天空下,站在這樣無邊無際展開的大地前,受盡精神之苦的生命為自己唱了輓歌。

  ————《蔣勳談梵谷:燃燒的靈魂》

  梵谷和莫奈都是19世紀印象派的畫家,他們的作品直至今日都震撼著我們的的心靈,這個世界如果沒有梵谷和莫奈,我想像不到星空是夢幻的,睡蓮是涌動的...

  美學大師蔣勳不僅擔當起梵谷莫奈的精神內核的輸送者,更是將自己融入這火熱生命。

  在寶島享有“文化教父”地位的蔣勳,是名頭響亮的全才——他在詩、書、畫和小説、散文創作,電影研究與文化批評諸方面皆縱橫馳騁,可稱為融會貫通文學、藝術、美學之大家。蔣勳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臺灣散文名家張曉風曾這樣描述蔣勳── “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作為美的傳道者,在蔣勳眼中,美是無處不在的。但他的講述,既是在講文學之美,更是在講自己的生命情懷。蔣勳近年來一直在做的,便是告訴普通大眾,美無定法,感受美、認識美卻有路可循,他致力於為讀者指畫一條通向美的小徑。

  《蔣勳談梵谷:燃燒的靈魂》《蔣勳談莫奈:光的追隨者》是蔣勳“藝術美學“系列的印象派系列。蔣勳解讀印象派,探索數百幅名作背後的美學奧秘,洞悉藝術史上最真實的理性與感性,破解梵谷和莫奈之謎。

  沒有某一種瘋狂,看不到美

  梵谷一生坎坷,卻把飽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轉化成了醉人的美麗。從向日葵、自畫像、星空到麥田群鴉;從年少到自殺身亡,從割耳到抑鬱受創,37年不斷掙扎,人生曲折。一八八八年底視梵谷為瘋子的人,和一九八七年以天價購買梵谷一張《向日葵》的人,可能都沒有讀懂他畫中的心事。

  他弟弟是個體面的畫商,家境富裕。如果他願意退而求其次,大可維持穩定舒適的生活;他邂逅西恩後,選擇與這個拖著幾個孩子的妓女生活,負擔起一家老老小小的生活。他的退路如此寬敞明亮,我不明白,他為什麼把生活搞得一團糟?

  在阿爾,梵谷被鄰居聯名控告,要求警局逮捕強迫治療。如果換作是我呢?如果是我隔壁的鄰居,或是我的朋友,自己剖了耳朵,一臉血跡,我能夠接受包容嗎?如果當時我是鄰居,我會不會也是聯盟簽署的人之一?

  梵谷的故事,是一個“失敗者”的故事。他熱情,純粹,狂野,但是瘋狂,偏執,孤獨。

  梵谷的偉大,在於他對世界的愛悲壯且深沉,在於他所追逐的東西純粹至極,儘管當時的世界完全拋棄了他。藝術裏的大愛,體現的應該是人活在世間的苦難,對苦難的産生的悲憫,以及由悲憫昇華而成的力量。至極純粹的代價,必定是至極的苦難和孤獨,為世人所不容。這樣的人,往往被認為是瘋子。

  偉人們都不知道自己將要成為偉人。他們因為才華而受難,一次一次的堅持讓他們在歷史上鑿下名字。很多人堅持夢想,然而這些人心中燃燒著的火焰甚至與夢想無關。他們的堅持淩駕於夢想,淩駕於生命,與他們的靈魂融合在一起。當他們的靈魂受難之時,也是藝術被雕琢之時。

  為了寫梵谷,蔣勳帶著一疊稿紙,一站一站地重新來到梵谷畫作的現場,領悟梵谷的純粹與孤獨。年輕時儲存在他腦海裏、筆電裏的故事,豁然重現。這是一位美學家面對梵谷危險的美,面對真實生命的深度烙印。我們做不了梵谷,但我們應該崇敬梵谷。

  生命之光

  莫奈是西方近代美術史上大眾最熟悉的畫家,莫奈與孤獨的梵谷恰好相反,他的世界明亮、溫暖,流動著幸福愉悅的光彩。在蔣勳看來,美就是生活;莫奈的世界,也恰恰如此。創立印象派的莫奈一生都在追求燦爛華美的光。在莫奈的世界裏,顏色就是光。因為有光,所以,色彩才有了溫度。就像他的代表作《日出印象》,是工業革命時期對光、對速度、對瞬間之美最早的禮讚。因此,在蔣勳眼中,看莫奈的畫,就像是帶我們走在風和日麗的天空下,經歷微風吹拂,經歷陽光在皮膚上的溫暖,經歷一種空氣裏的芳香。

  蔣勳喜歡品味莫奈,數十年看莫奈的畫,直到2010年的夏天終於有機緣動筆寫下對他的致敬。其實早在蔣勳1972年赴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留學的時候,他除了坐火車到奧維,在梵谷最後長眠的墓地旁靜坐;也去過吉維尼——莫奈後半生居住與創作的地方,那裏有他親手經營的蓮花池,有他設計的日本式拱橋,有開滿繽紛璀璨花朵的花圃,有他大到嚇人的廚房,墻上挂著一排一排大小不一的銅鍋,在擠滿各國遊客的莫奈藝術品複製販賣中心(他當年創作的畫室)看到《莫奈食譜》,圖文並茂,記錄介紹當年莫奈招待賓客調製的餐肴料理,令人嘆為觀止。因此,在蔣勳看來,莫奈畫下的,是新時代,是現代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他們乘坐火車,到河口海濱度假,與家人朋友三三兩兩在風和日麗的季節在公園野餐,享受週休假日的悠閒,這正是人們對生活美好的共同嚮往。富裕、悠閒、自由、輕鬆,莫奈的畫擺脫了歐洲學院傳統的沉重與壓力,希望把現代人從歷史暗鬱嚴肅的魔咒中解脫出來。

  正是因為莫奈畫中的生活是大眾的生活,貼近大眾的嚮往,貼近他們對生活的理解與盼望,觀者可以從靈魂深處感受畫家的生活之美、藝術之美,莫奈才如此受大眾歡迎。蔣勳對莫奈有著如附骨入髓的理解:“一個自由解放的時代,一個沒有恐懼的時代,一個放下現實焦慮的時代。莫奈帶領他的觀眾走向自然,感覺陽光,感覺風,感覺雲的飄浮,感覺水波盪漾,感覺光在教堂上一點一點地移動,感覺愛人身上的光,感覺田野中麥草的光,感覺每一朵綻放的睡蓮花瓣上的光;感覺無所不在的光,感受生命。”

  蔣勳書寫莫奈,儼然也是一種美的體驗:“七月與八月,六十天時間,完全閉關,在花蓮,寫莫奈,累了,到七星潭海邊看夕陽的光,看砂卡礑溪谷樹隙的光,看大山山頭飄浮的雲的光,看水面上粼粼波光,看一瞬間飛起的山雀羽毛上的光,看雨後天空的彩虹之光,看盛放姜花一瓣一瓣打開的溫潤如玉色的光,一切都在逝去,但一切也都如此美麗。”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