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雲讓生活更有品味 看資源聚合如何提升供給品質

2018年05月14日 08:40:00來源:人民日報

  文化雲 讓生活更有品味(大數據觀察·雲)

  ——看資源聚合如何提升供給品質

  本報記者 曹玲娟

  核心閱讀

  文化雲,是一朵什麼樣的雲?在“文化上海雲”裏,打開“文化地圖”,就能知道身邊的公共文化場所每天在舉辦什麼活動,直接預訂即可參加;“文化直播”則讓群眾能夠遠端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運作兩年多來,文化雲改變了各文化單位“資訊孤島”的狀態,實現文化資源內容共用,平均每月為市民推送1萬場活動資訊,每月訪問量達1500萬人次。依託文化雲,上海公共文化服務提檔升級。

  滿足文化需求

  市民可獲知並預約全市幾乎所有公共文化場館的活動,遠端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上海雲”作為全國第一個實現省級區域全覆蓋的網際網路+公共文化平臺,正式上線運作已有兩年多。

  對上海市民而言,“文化上海雲”,是自己身邊那個溫暖又實用的手機APP。“平時工作忙,還真不知道原來就在我們身邊,每天有那麼多免費的公共文化活動在上演。”市民朱先生説,自己漸漸養成習慣,每天都要點開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活動,“活動真是應接不暇,有的就在家附近的社區文化中心,別的地方有好的活動,也會帶上家人和孩子趕過去。”

  “在我們身邊,每天都有大量的公共文化活動在舉辦,但這些資源和資訊分散在各個角落,用戶知曉率不高。”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副局長尼冰介紹,上海通過“文化上海雲”的實踐,探索“網際網路+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用網際網路平臺整合公共文化服務,形成聚合效應,滿足市民公共文化需求。”

  如今在上海,市民通過手中的“文化上海雲”便可以知曉並預約全市幾乎所有公共文化場館的活動。截至2017年底,“文化上海雲”覆蓋上海全市16個區547家文化場館,包括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中華藝術宮等市級場館,已有註冊用戶190多萬人,日均平臺瀏覽量達40萬。文化雲發佈的公共文化活動包括演出、培訓、展覽講座、公益電影、賽事等,群眾可通過雲平臺預約參與各項活動。

  資訊全城共用

  市民對各類公共文化活動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滿意度大幅提高

  文化雲為何首先出現在上海?

  上海已建成216家標準化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基本覆蓋全市各街道鄉鎮,包括數百家博物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已基本形成。

  硬體的成熟,對軟體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文化的下一步發展必須解決供給方和需求方的有效匹配問題,依靠數字化手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發展。”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符湘林這樣形容“文化上海雲”的誕生,“沒有好的土壤,結不出這樣的花朵。”

  公共文化活動知曉率低、參與率低、設施利用率低,各地每年購買文化服務憑主觀意向,缺乏數據支撐……建立文化雲平臺,為的就是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這些客觀存在的頑疾。

  “以前安排一場活動,既要找演員,又要找觀眾,端茶倒水送禮品。由於資訊不對稱,感興趣的不知道,知道的未必感興趣。”上海嘉定區文化館館長李輝説,“現在跟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辦活動再也不用考慮活動之外的問題。只要努力把活動儘量組織得完美精良,自然就會一票難求。”

  依託文化雲這一資訊平臺的搭建,上海讓公共文化資訊全城共用,各類公共文化活動的市民知曉率、參與率和滿意度大幅提高。嘉定區在上海全市最早試點使用文化雲平臺,“文化嘉定雲”平臺上線4年,公共文化活動上座率已從之前的50%提高到目前的90%。

  尼冰表示,“文化上海雲”這種網際網路的資源整合方式,打破了上海各區之間的區域壁壘,改變了各文化單位“資訊孤島”的狀態,是一種有效的“文化資源內容共用經濟”。

  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海雲”這個公共文化的“大市場”裏,由於所有公共文化服務都被“曬”到網上,服務數量、品質優劣一目了然,哪些活動、什麼時段受市民歡迎,什麼活動吸引哪些人群……群眾反饋隨時顯現,形成實實在在的公共文化大數據。

  服務提檔升級

  大數據為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提供依據,推進公共文化供需匹配

  如今,在上海市文廣局每週召開的局長辦公會上,都會對上周“文化上海雲”平臺運作情況進行通報,依據各區公共文化活動的發佈數量、活動預約量及上座率、場館設施使用率、市民點評等數據進行綜合排名,納入對各區文化部門開展綜合評估的指標。

  “對政府部門而言,沒有平臺就沒有數據,決策就沒有客觀依據。有了每天市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真實數據,就有了考評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依據。”尼冰説。

  “每個區縣每天舉辦了多少場公共文化活動、每場活動的上座率怎麼樣,每個街鎮的老百姓更喜歡什麼類型的活動,場地設施的利用率如何,都可以通過數據統計進行分析。”“文化上海雲”運營方、創圖科技公司董事長李欣介紹,大數據能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提供依據,用以提升公共文化機構決策能力,推進公共文化供需匹配。

  “文化上海雲”平臺大數據顯示:不同區縣、不同街鎮、不同場館的公共文化需求並不相同。如嘉定區最受歡迎的是週末舉辦的親子類活動,而松江大劇場最受歡迎的是滬劇;徐匯區淩雲社區85%的服務人群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90%的用戶居住在社區文化中心周圍3公里範圍內。

  不僅如此,上海還在探索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從源頭著手,讓“百姓點單”模式成為現實。

  哪些公共文化産品,能夠有資格進入上海全市的公共文化配送系統,最終出現在市民身邊?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負責的2018年上海公共文化産品徵集申報,廣大用戶可以在“文化上海雲”終端了解到已過初審的産品資訊,並對喜愛的文化産品點讚。每個産品的最終集讚數將按活動規則作為廣大用戶意見部分納入最終評審結果,成為採購與否的重要標準。

  從過去配什麼看什麼,到現在喜歡什麼點什麼,“我們希望公共文化配送能從‘間接’轉變為‘直接’,讓市民能先嘗嘗‘菜’,確定喜歡了,再由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工作人員點單。”上海市群藝館館長蕭燁瓔形容。

  建設標準體系

  打通文化消費、市場、演出,讓傳統公共文化服務更深、更廣、更細、更實

  李欣介紹,“文化上海雲”平臺的長效運營機制比平臺建設更重要,産品要不斷地迭代升級、客戶服務要保障365×24小時不間斷、大型活動要定制開發專題、線下終端設備要定期維護更新等大量的日常運營工作需要開展。

  雲平臺還在努力開展公益票合作,2018年,“文化上海雲”平臺相繼與長寧文化藝術中心、東方藝術中心、藝海劇院、兒童劇場等公共文化場館開展公益票線上支付合作,實踐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的融合。

  “‘文化上海雲’更多的突破不在網際網路,而在公共文化。”符湘林説,“文化上海雲”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應該是促進公共文化的融合發展,將政府行為、社會行為全部打通,打通文化消費、市場、演出,真正融合起來,讓傳統公共文化服務更深、更廣、更細、更實。

  “今年我們將進一步拓展‘文化上海雲’的服務效能。更聚焦,要把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裏的主要場館資源匯集到‘文化上海雲’上,把重要的活動資源連結在‘文化上海雲’上;更方便,大幅度提高用戶的體驗度,還要把數字文化資源引入到村居一級,讓群眾能夠更加方便地獲得公共文化資源;更有用,繼續做好大數據的開發與應用;更標準,做好數字公共文化的地方標準推進工作。有了標準,‘文化上海雲’也就有了更好的發展。”尼冰介紹。

  據悉,上海有關方面正在著手制定全國首個數字公共文化的地方標準,該標準有望在年內出臺。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