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民日報:網路文學 壯大之後別走向單一

2018年05月08日 10:38:00來源:人民日報

  網路文學:壯大之後別走向單一(藝海觀瀾)

  許苗苗

  網路文學曾因對潮流話題的即時反映、與青年生活的深度融合、對原有文學出版機制的創新而顯示出積極正能量,如今卻在商業轉型和模式化寫作之下,日漸自我重復、困于套路,如不警醒,喪失動能將不可避免

  2018年是中國網路文學20年,各類評比、總結紛紛出爐。不同榜單雖各有側重,但那幾個熟悉的類型小説寫作者和那幾部賣錢多的類型小説作品總是理所當然地高居其上。這既反映出當前網路文學以類型小説為主的現實,也表現出在網路文學走出生存困境之後,商業網站牢牢把持其資源的意圖。

  網路文學原本包容駁雜,是一個邊界模糊的概念,而如今的文學網站卻幾乎都以“玄幻”“穿越”“都市”“言情”等有限幾類通俗小説的分類為統一面貌。通俗小説又被稱為媒體小説,歷史早已有之,但網際網路媒體對通俗小説的貢獻在於以標簽連結等檢索技術,使特定類型迅速鎖定讀者,短期內獲得廣泛傳播。這樣一來,類型不僅是網站的欄目劃分依據,更是寫作模式和閱讀趣味的分野,讀者的喜愛通過評論打賞即時體現,表現得尤其直接。

  以類型小説為主體的網路文學效應之大,甚至能影響大眾文化的輿論生態。“杜拉拉”“裸婚”“三生三世”等,自網路走向影視、書報,帶動社會輿論對當下職場、婚戀、智慧財産權保護等現實問題的關注。與此同時,網路文學還率先在網上實現內容付費,探路粉絲經濟,使其自身從媒體上的小眾現象轉變為年産值數十億的龐大産業,其文化價值和創新價值顯而易見。但如今,它的問題也日益暴露:題材鮮活和想像豐富曾為網路文學贏得資本投入和管理扶植,但壯大後的網路文學卻以單一點擊量遮蔽內容多樣性,並抑制了題材豐富性和內容創新力。

  經過利益取捨,網路文學網站基本終結了網民自發創作。向新人敞開大門曾是文學網站有別於傳統期刊的最大優勢。早期文學網站是“非專有性社會生産”:網民自發寫作、自發貢獻內容並帶來流量,構造有利於網站發展的共用經濟。2003年到2009年,大量新人投身網路文學界,引起類型網路文學爆發。我們現在看到的玄幻類《誅仙》、盜墓類《鬼吹燈》、穿越類《步步驚心》、歷史類《明朝那些事兒》等代表作都誕生在此間。對網站來説,自發創作成本低,但由於它強調共用、不重原創的“非專有性”,容易引發模倣跟風,後續商業開發難以確認權益歸屬。2010年“盛大訴百度案”後,網站、作家維權常態化,“全産權運營”和“IP”的興起,促使網路文學轉向專業化生産。作者不再免費創作,類型也不再隨機出現,而由網站根據盈利能力精準定制:擁有大批付費讀者且容易改編為遊戲的玄幻類得到大力推廣;擅長以所謂“爽點”提高粉絲黏性的作者獲得更多展示渠道和轉化機會;小眾類型寫手則因得不到相應回報而被迫轉型。網路文學批量製造模式使其供給得到保障,品質也相對穩定,但前期培訓、宣傳、運營等投入增加,網站和作者都追求更高回報,由此引發2015年後網文界“大神”漲價、IP搶奪、官司不斷的局面。網路小説優勢類型資源壟斷,冷門類型渠道匱乏,專業網站中新人難以獲取關注等原因,都使得網路文學不再是豐富開放的園地。

  此外,網路文學既然被劃分成不同的“類型”,必然得具備公眾長期閱讀選擇中形成的某些穩定的、難以突破的“類特質”,結果因為一味迎合類型讀者趣味,導致作品雷同、套路化現象日漸突出。一些網文“大神”在有限的類型模式中深耕細作,力圖讓粉絲滿意,但大眾審美慣性和文體本身的模式化使類型文創新能力有限,以至於網友們都能輕易看出其中套路。有人曾指出,“天蠶馬鈴薯”幾部熱門作品的主角,其性格、特長、經歷都高度重合。這不能怪作者偷懶,只能説是在類型限制之下漸趨技窮。近期流行的人氣作品《盛世天驕》《華簪錄》等也反映出相似問題。作為通俗讀物,它們表現合格,但寫到極致也不過是依套路對煽情元素進行重新排列組合,整體難有突破。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一些作者套路化寫法就忽略整個網路文學的進步。仍有勤奮寫作者不斷追求花樣翻新,一些新流派也常在慣性閱讀中讓人眼前一亮。這些作品説明類型小説仍有一定容量,它將不斷從各個方面汲取營養壯大自身。特別是隨著産業鏈開發和網路文學出海,網路文學的優勢還將繼續保持較長一段時間。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每一代文學都有其生命的發展軌跡。作為近年來廣為流行的文學樣式,網路文學曾因對潮流話題的即時反映、與青年生活的深度融合、對原有文學出版機制的創新而具有積極進步的正能量。在日漸徹底的商業轉型和模式化寫作訓練之下,它的負面能量也日益顯現。如不警醒,網路文學整體喪失動能將不可避免。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