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寫真:專一不二,“90後”團長傳承布袋戲“要始終堅持”

2018年04月27日 09:10: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4月26日電 題:專一不二,“90後”團長傳承布袋戲“要始終堅持”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張曉曦

  “免費演出、公共場合、閒暇時間,竟然沒多少人願意看布袋戲。”

  近日,在臺北中山北路巷弄裏的工作室,27歲的“不貳偶劇”團長郭建甫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憶及“酬神戲”演出遭遇的冷場,頗為感慨。

  沏上一壺茶,他説,那次刻骨銘心的表演在路邊持續兩小時,僅五位古稀年齡的戲迷全程欣賞;期間數百行人,不是捂耳快速通過,也是駐足不滿30秒。

  3歲時受曾祖母影響喜歡京劇,郭建甫高中時成為大師陳錫煌的徒弟,大學二年級創立劇團,是青年布袋戲傳承人中的佼佼者。2012年成立“不貳偶劇”,他解析這命名“意指專一不二,傳承布袋戲要始終堅持。”

  郭建甫説,布袋戲約在清朝時自泉州、漳州傳入臺灣,繁盛時有數百個劇團。如今劇團日減,有些甚至為省經費,在貨車上架起戲臺、放錄音帶,把戲偶晾到一旁,“給觀眾留下不好印象,對布袋戲發展傷害很大”。

  傳統的布袋戲內容顯然需要適度改變,但需要在全面了解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郭建甫説,傳統很難界定,因為藝術隨生活而改變。相較百年前,現在布袋戲使用擴音設備,音樂種類、戲偶樣貌也更豐富,是與時俱進發展,並未失去傳統。

  “傳統布袋戲重‘講古’,因為以前教育不普及,需通過戲劇把‘忠孝節義’向觀眾傳遞,演出時間較長。”郭建甫認為,現在教育普及了,觀眾未必要看很長時間的演出。

  約30平方米的工作室擺放著各式布袋木偶、古典樂器、還有縫紉機。這項綜合性藝術,包含雕刻、刺繡、彩繪、縫紉、文學、音樂、肢體動作等。

  大學時,郭建甫白天在師父的劇團學習,傍晚到學校進修,晚上11點回到家還要接設計案及修理道具,賺生活費、學費。創建劇團六年來,僅戲臺、戲偶等各式道具,他就製作了近三百件。

  劇團由郭建甫一人負責,平時有幾位較固定的合作夥伴。他笑稱,養不起固定班底,所以“校長兼撞鐘”。事業和生活已融為一體,他常每天只睡五個小時。

  現在,圖書館、地下街、博物館、中小學等,臺灣各地都留下郭建甫演出或教學的身影。“希望把布袋戲美好的一面呈現給觀眾,讓他們發自內心喜歡。”他説,讓文化走進生活,很重要。培養觀眾,也就培養了市場,這樣才能長期發展。

  2011年以來,郭建甫每年到大陸交流。他認為,泉州和漳州的人才培養較有計劃和規模,而臺灣劇團更重視觀眾需求,可多交流。

  近年,他還以文字或圖像記錄著布袋戲的劇本、臉譜及制偶方式。傳統布袋戲通過口述傳承,時間長了可能因用錯字而失真,保存工作和教學可相輔相成。

  對於布袋戲的未來,這位年輕的團長保持樂觀。他説,國際上的劇場表演已逐漸趨向加入偶戲,人的肢體表現形式達到高峰後要加入其他元素。

  “以整體趨勢看,中華文化在國際上越來越受矚目。布袋戲較具古典風格,是很明確的文化符號,很能代表中華文化特色。”郭建甫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