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馬可·波羅》下周上演 集結多國藝術家烹制文化大餐

2018年04月25日 09:03:00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集結多國藝術家烹制文化大餐

  廣州原創自製歌劇《馬可·波羅》將於5月4日~6日上演。這個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早在三年前開始籌備,年初曝光了國際級的製作陣容。3月底,來自中國、德國、英國、丹麥、比利時的多國藝術家在廣州集結,開始了排練。伴隨探班、採訪、講座等多種渠道,《馬可·波羅》逐漸揭開面紗。前晚已經開始進行穿戲裝綵排。

  這部跨越了文化藩籬的歌劇,有著動人的故事、讓人共鳴的音樂、壯觀的舞臺、豐富立體的服飾……正如馬可·波羅的飾演者、丹麥男高音彼得·洛達爾所言:“整部歌劇排下來,讓獨唱、舞者、音樂精妙地配合起來,就像烹飪了一道完美的大餐。然後擺盤上桌,希望觀眾看後會讚其美味。”

  一場跨越文化藩籬的愛情

  女主角卡魯瓦爾茨: “那一刻,我和傳雲有了共鳴”

  馬可·波羅是歷史上東西方文明碰撞與交融的標誌性人物,據説他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曾擔任元朝官員。回到威尼斯後在戰爭中被俘,于監獄裏口述其旅行經歷,成為《馬可·波羅遊記》,其中大篇幅記載了其在中國的見聞,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的認知。

  而這部原創自製歌劇《馬可·波羅》,主線則是一個義大利青年和一個中國女子的愛情故事。傳雲這個女主角是完全虛構的,但在故事進程中,又有忽必烈、真金太子、文天祥、賈似道等真實人物登場,馬可·波羅同時以旁觀者身份,串起了宋末元初的風雲際會以及圍繞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而展開的各種較量。

  歌劇《馬可·波羅》顯然不是歷史的還原,正如導演卡斯帕·霍爾騰所言,“很多歌劇並不會真實還原歷史,我認為它演繹的是一種情感,給觀眾震顫與思考。”

  比利時女高音愛麗絲·卡魯瓦爾茨在廣州站飾演女主角傳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她表示,“這是一次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合作,在舞臺上也不是簡單地呈現馬可·波羅的故事,那樣會很無聊。是不是?”

  卡魯瓦爾茨認為這部歌劇是一個“非常觸動人心的作品”。她回憶,“這幾天我和男主角一直在做一些戲劇排練,我們演到一個場景:馬可結束他的旅途後回來了,然後我得知他回來了,我已經6年沒有見到他了,6年來我一直想念他,沒想到能再遇見他……忽然間,我覺得我和傳雲這個角色之間有了共鳴,我就在臺上,等著馬可走過來,然後眼淚就劃過了我的臉頰,就是因為在人性上我和傳雲以及她的愛情聯繫了起來。我相信觀眾會和我一樣,為這樣的愛情故事所感動。”

  一部衣帛上的史詩

  服裝設計瑞歐特: “服飾眾多,但角色的特質會始終貫穿其中”

  英國皇家歌劇院御用服裝布景師艾瑪·瑞歐特擔任《馬可·波羅》的服裝設計。歌劇中經歷了4個不同的地域,服裝要體現4個不同地域的風格,這對於瑞歐特來説是很有挑戰性的。因此她查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

  瑞歐特一共設計了365套戲服,大大小小的服飾配件加起來多達1800多件,從威尼斯到撒馬爾罕,從元大都到臨安,設計師表示她的設計理念是“傳統與創新相結合”,而通過顏色和布料的不同來突出地理位置的變換,比如銀色盔甲是撒馬爾罕的,元朝士兵穿奢華的金色,宋朝的士兵則是簡約的黑色。所有服飾全部是純手工定制。其中,文天祥的盔甲服在設計與製作的過程精細到每片鱗甲,整套盔甲價格上萬元。

  《馬可·波羅》故事涉及多重文化,人物複雜多面,服裝設計也必須豐富立體。比如,女主角傳雲的服裝造型在劇情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飄逸雪紡配合英氣高靴、西式晚禮服混合搭配中式刺繡外套,均融合中西特點,既凸顯傳雲的優雅與魄力,更體現了傳雲在不同時期的形象與情感。而文天祥的三套服裝,儘管樣式各異,但角色的特質始終貫穿其中。無論是在戰場上的鎧甲、莊重威嚴的朝服還是凋敝灰暗的囚服,貫穿其中的,是其從未消減的信念。

  瑞歐特追尋完美,去尋找最契合歌劇靈魂的布料與圖案。“我們在服裝廠工作了好幾個星期,希望能夠覓得與舞臺和故事最合適的布料。”為了獲得想要的布料,她不僅從德國千里迢迢運來布料,更在服裝廠運用噴繪技術製作自己手繪設計的布料。

  一部多國藝術家的奇妙組合

  男主角洛達爾: “用中文演過《馬可·波羅》,藝術上再無難事”

  《馬可·波羅》的導演,是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前歌劇總監卡斯帕·霍爾滕。他表示:“2017年開始我們就著手各種工作,各國藝術家一起工作,把所有的素材精妙地組合在一起。這部歌劇是一個很奇妙的組合,因為它在某種意義上是一部中國歌劇,它由廣州大劇院出品、中國作家編劇,擁有中國的表演方式,講述中國的故事;同時它又是歐洲的歌劇,德國人作曲、丹麥人導演,這部歌劇是一次文化的交流。”

  霍爾滕認為歌劇語言是世界性的。“這就是歌劇的奇妙之處,我曾在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工作,曾和中國人一起做義大利的歌劇,現在和丹麥、英國人一起用中文演出。歌劇語言其實是世界性的,都能表達情感,所有人都能理解——愛、恨、嫉妒、恐懼、死亡。歌劇能通過語言讓我們抒發這種情感,語言能表達表面的東西,音樂則能引發內心深處深刻的共鳴。”

  儘管《馬可·波羅》的故事發生在13世紀,但霍爾滕更想把這部歌劇做成一面鏡子。“讓觀眾考慮自身的情況,認同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愛情以及我們自己,讓歌劇直接觸及觀眾的內心。對我來説,這就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美妙。無論是莫扎特還是漢語,都能突破文化間的障礙,去表達人類共同的情感。”

  丹麥男高音彼得·洛達爾飾演馬可·波羅,他説:“來到中國參演《馬可·波羅》是人生難得的機遇。首先,我一直想到中國來旅遊,中國是一個讓我著迷的國度;其次,用漢語來演繹馬可·波羅,這對我而言是一個挑戰,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次演出之後,我覺得在藝術上,我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了。”

  對洛達爾來説,最大的困難是用中文來演唱,“當我用義大利語唱的時候,歌詞裏只有五種元音——a、i、o、u、e, 但是漢語不同,所以我必須把我的喉室升上來,就好像把我的這件‘樂器’稍微做了一些改動,也可以説我要換一種方式來使用這件‘樂器’。”

  這部歌劇的歌曲在節奏上很複雜,有很多很快的音符,對外國藝術家來説都是挑戰。飾演忽必烈的田浩江就表示:“演員團隊演唱陣容裏有四個外國人,這四個外國人同樣要用中文唱。這是觀眾非常期待的一部原創歌劇,我覺得,全國乃至西方歌劇界都會很期待這部歌劇的最終呈現。”

  更適合講故事的D3系統

  多媒體大師霍爾斯: “旋轉舞臺象徵著文明的進程與文化的交融”

  英國多媒體大師盧克·霍爾斯任該劇的舞美設計,媒體探班時他為大家演示了旋轉舞臺基本效果。霍爾斯表示旋轉的舞臺象徵著“文明的進程”與“文化的交融”,而首次在中國運用到歌劇舞臺的D3舞臺控制系統,為的是讓故事更好地呈現給觀眾。D3系統是一個可以多軌道運作、完成多指令的控制系統,可以同時控制燈光、舞臺機械還有投影、音樂。但目前多運用於演唱會中,而且這部系統才剛剛進入中國。

  廣州大劇院這個旋轉舞臺很“牛”,舞臺前面九塊投影卷軸,後面九塊投影卷軸,是可以分開升降的,總共有十八塊投影螢幕,還有四個投影機,前面兩台後面兩台,是一個複雜的D3系統,更能體現D3系統的優越性,製造出更多的動感和炫光。

  霍爾斯具有豐富的演唱會舞美經驗,但他表示通過這一次《馬可·波羅》歌劇的舞臺設計,他認為D3系統更適合於講故事,“因為這套系統的運用會使故事情節的舞臺運作更為簡單”。霍爾斯強調,無論是投影還是先進的舞臺控制系統,為的是讓故事更好地呈現給觀眾,“技術在任何故事中都適用,重要的是故事本身”。

  整個舞臺由實景和投影組成,場景道具十分寫實,背景的水墨山水畫大氣恢弘。在這個舞臺上有很多的樓梯,象徵著文明的進程,樓梯背後是一個監獄,上空的卷軸是馬可波羅的著作,通過半透明的卷軸與投影可以講述不同的故事,變化多種多樣。正式演出時舞臺上將站上百名演員,搭配道具,實現從撒馬爾罕到元大都,再到臨安城的場景變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