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準定位、多元經營……城市新型閱讀空間如何成長?

2018年04月20日 09:30: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精準定位、多元經營……城市新型閱讀空間如何成長?

  這些年,一些新型閱讀空間正在各大城市逐漸露面,在北京,便有宸冰書坊、良閱·城市書房等等。名字雖略有區別,但都擁有一些相似的特徵:開設在社區或人流密集之地、經營時間靈活多變……它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引來人們的關心:如此多的閱讀空間都能持久開辦下去嗎?其發展之路又該如何走呢?

  在北京,就有很多冠以書坊、書房等名稱的新型閱讀空間。2017年,頗具文藝范兒的宸冰書坊開門迎客,很快便以“線上+線下”的閱讀服務方式贏得了不少讀者歡迎。

  走進書坊,除老式臺燈、沙發座椅、“古董”電話機外,店內還陳設著一些文學大家的肖像,頗具復古氣息。屋內一角則設有“朗讀亭”,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讀者可以在此朗讀詩詞名篇或經典著作,還能掃描二維碼下載自己朗讀的音頻。

  據了解,這個看上去不大的書坊是朝陽區圖書館與企業合作的成果之一,藏書5000余冊,讀者多為附近上班的白領或居民,每週七天均開放,時間為早九點到晚九點。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線上活動有《宸冰讀書》音頻節目,線下則有一些講座、沙龍等活動,讓大家關注閱讀、關注經典作品。

  其實,在北京還有眾多類似的閱讀空間,它們的出現並不偶然。此前曾有媒體報道,2014年,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提出“閱讀空間”概念,即充分整合北京市的各大書店、民營書店、圖書館及益民書屋等空間資源。各區結合城市改造推出了眾多頗具特色的閱讀空間,完善了閱、借、購等多種功能。

  “新型閱讀空間”新在哪兒?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大致是針對過去老式圖書館、書店單一借閱、購書功能而言,它們蘊含咖啡館、書店、休閒閱讀場所、文創等多種元素的一個閱讀空間,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多元化,“以書為媒,但形式更新穎,讓大家通過閱讀來消磨時光”。

  “對上述閱讀空間來説,建立模式、自身定位都不完全一致,藏書數量等也略有區別。”該業內人士表示,有的可能偏重公共文化服務多一些,而“書坊”會比較小資雅致,“書屋”則更加接地氣,有不少位於居民區中,“不過這種功能定位也並不是‘一刀切’”。

  “第二書房”創始人李岩則認為,上述新型閱讀空間從以往的以書為中心,變為以人為中心,閱讀服務更加新穎,“比如它們的營業時間更靈活,一般會延長至晚上九點,這就有利於人們利用下班後的碎片化時間就近閱讀。這樣一來,讓跟生活聯繫得更緊密,有效彌補了大型公立圖書館的一些不足”。

  在北京前門附近,開在這裡的Page One書店便吸引了很多愛讀書的人前來。一位女士告訴記者,這裡的書門類全,更新頻率高,還有座椅供讀者休息,“書店‘顏值’也不錯,文創産品很有意思,在這裡讀書算得上是一種享受”。

  毋庸置疑,這些新型閱讀空間在逐漸成為城市的一道文化風景線,如何持續開辦下去也成為一個重要議題。李岩認為,首先不能“一擁而上”,“經營者要找準自身定位,確保能擁有‘粉絲’性讀者。政府有關部門則可以選擇有發展潛力、綜合能力全面的進行重點扶持,使其真正壯大成為可以分擔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市場主體”。

  對新型閱讀空間的發展,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公共服務處處長王亦君則給出了三點建議,即“精準定位吸引特定人群”,“凸顯人情味服務至上”,“複合開發多元經營”。

  “比如社區商場休閒類書店、舊房改造古風式書店等,在某個領域深入挖掘就可以獲得對特定人群的獨特吸引力。”王亦君解釋,另外,一個冷冰冰的書店,讀者無法對它産生信任和依賴,“盡力讓顧客在書店裏感到舒服,把書店當作自己的第二個客廳,才能收穫經營的成功”。

  此外,王亦君表示,除了嘗試銷售餐食、文具等可以帶來更高利潤空間的多元經營方式外,書店可以研發文創項目,或開發閱讀相關的短期課程,“讓在書店裏閱讀和消費成為一種獨具美學思考的生活方式”。(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