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港澳臺這樣過清明節

2018年04月08日 09:56:00來源:新華網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清明祭祖,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在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清明節前後,除了祭掃等傳統的紀念方式,近幾年隨著“環保過清明”理念的推廣,花葬、樹葬、網路祭掃等紀念方式也逐漸受到認可。

  臺灣:慎終追遠顧環保

  在臺灣,雖然因為祖籍與族群不同,民眾過清明節的日期並不一致,但對清明節的重視卻是一樣的。早前,臺灣就有“清明不回厝無祖”的説法。現在,清明節前後,臺灣都會放假,一般有3天左右。

  臺灣的掃墓習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二是修整祖墓,祭禮比較隆重。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週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挂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週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除了傳統的“挂紙”和掃墓外,臺灣在清明節期間還有踏青、插柳、拔河、盪鞦千、賜火等活動。

  近年來,除了傳統祭祀習俗,臺灣社會還開始大力推行樹葬、花葬、海葬等環保殯葬形式。今年清明節前,臺灣環保主管部門召開記者會,宣導“清明祭祖重誠心,慎終追遠顧環保”的理念,呼籲民眾採行較環保的祭祖方式。該部門提出環保祭祀的四大替代做法:一是在指定區域設立紙錢集中收集區,再統一進行焚化;二是鼓勵民眾以向社會福利機構捐款方式替代焚燒紙錢;三是利用網際網路提供電子追思祭拜服務;四是以鮮花、水果作為祭拜品。

  臺灣各地積極宣導和響應環保理念,逐漸受到民眾的認可。大家用點亮“心燈”、獻上“平安米”取代焚燒紙錢、香枝,這些新做法讓慎終追遠的祭祖傳統添了新價值,可説是“上對得起祖先,下對得起子孫”。

  香港:以心祭代形祭

  清明節在香港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時節,香港民眾一般會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燒香燭、冥鏹,清除雜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鮮花、燒豬或白切雞等。儘管香港大部分墳地墓園都有公共交通連接,但清明節當天交通依然擁堵。民眾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錯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倡導民眾改變繁雜的傳統祭掃形式,以一束鮮花、一段寄語或是網上追思的方式,表達對已逝親友的懷念。

  香港食環署(香港食品環境衛生署)在香港多處骨灰安置所設立綠化優美的紀念花園,親屬依照逝者遺願把其骨灰撒于紀念花園內的草地上,代表逝者“落葉歸根,綠蔭後人”,日後則可在這清幽綠蔭下追憶逝者。

  食環署還于2010年開設了“無盡思念”網站,逝者建立紀念網頁,供親友們追思。親屬可為逝者開設專屬紀念網頁,寫上逝者生平和紀念內容,上傳照片和視頻,還可個性化設置網頁等。除了觀看網頁內容、寫下追思留言,親友還可選擇送上“網上祭品”,即虛擬鮮花、水果、食品等。

  以“心祭”代替“形祭”,形式雖簡,心意不減。

  澳門:清明時節“行正清”

  清明是澳門的法定假期。清明掃墓祭袓是澳門居民很重視的習俗,澳門人把清明當天叫作“正清”,在清明當天掃墓叫作“行正清”。每逢清明節前後,“行正清”的人們除了自備香燭、冥紙以外,還攜帶了燒肉或是一整只乳豬、水果、糕點、酒等來供奉先人亡靈。

  除了掃墓,在澳門民間還流傳著盪鞦千、放風箏、插柳、戴柳等傳統習俗活動。在澳門當地的報紙副刊專欄中可以窺見一二。

  近幾年,隨著澳門人口的不斷增長,過世人數增加,為了使墳場有限的空間可持續運作,澳門特區政府也在宣導環保的殯葬方式。比如在澳門沙崗市政墳場就設立了樹葬紀念花園,嘗試實施並推廣樹葬服務。

  當港澳臺同胞與內地(大陸)的親友焚起香祭祀共同的先祖時,千般漂泊化成清明歸心,在濃濃的血緣和化不開的親情中,祭掃已不僅是儀式,更是炎黃子孫一脈相承的文化與行為規範;清明已不僅是節日,更是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和精神紐帶。(編輯:趙鳳艷 綜合整理)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