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讓博物館更具活力?聽國博館長怎麼説

2018年04月03日 10:5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31日電(記者 宋宇晟)從幾年前的“故宮跑”開始,博物館的展覽越來越受到公眾關注。然而在博物館逐漸成為“顯學”的同時,不少問題也隨之顯現。3月29-30日,全國博物館館長論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國博館長王春法在論壇上直言,博物館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而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正是擺在博物館人面前的一道考題。

  根據2012-2016年全國博物館名錄統計,五年間博物館數量增長了24.8%。《文化文物統計年鑒》顯示,在2012-2016年五年內,博物館展覽數量也翻了一倍——從11885個增長到23109個。

  而與此同時,觀眾數量也差不多翻了一倍。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全國博物館觀眾總數還只有5.6億人次,到2017年,全國各級各類博物館參觀人數已經超過9億人次。

  王春法在認為,這充分説明中國人“在精神文化消費上有了新的更高追求”。

  但同時,他也算了一筆賬。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博物館4826座,佔世界博物館總量的8%左右,平均每28.8萬人才有一座博物館;而2013年美國博物館就已達到35144座,平均每9000人就有一座博物館。“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博物館建設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每年9億多人次的觀眾人群代表了一個龐大的消費需求市場,全國各地仍然‘沉睡’在庫房禁宮裏的大量珍貴文物就是一個巨大的富礦和寶藏。”

  但這樣的差距也並不意味著博物館數量越多越好。“低水準簡單擴大博物館數量必然導致社會邊際收益遞減,造成資源浪費。”王春法説,博物館必須在做優做強上下功夫,走高品質特色發展的道路,切忌貪大求洋、千館一面。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認為,博物館行業自身要根據新時代要求和需要,聚焦增強活力、增加動力,破除僵化思維,在機構設置、運作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尤其是展覽策劃、觀眾服務、社會教育等各領域,大膽探索、勇於實踐,推出一系列的改革舉措,提升博物館事業發展活力。

  “新時代既要有新變化,更要有新作為。”博物館如何更具活力?在王春法看來,博物館運營模式變化,展覽結構優化,展陳手段提升,資訊技術應用,公眾形象塑造,文創産品開發等等,都已成為影響博物館發展的重要因素,“必須加以高度重視”。

  而其中,各種形式、不同層次的展覽展示是博物館最重要的産品。“無論是藏品還是研究,歸根到底都要為展覽服務,都要支撐和服務於展覽,展覽是博物館最重要的産品,策展能力是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即使擁有再多再好的藏品,如果不能持續不斷地推出展覽展示,也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欣賞需求。”王春法説。

  為此,國家博物館正研究實施策展人制度。王春法介紹,要通過策展人制度推動國家博物館把展覽這個博物館的主責主業抓緊抓好,強化展覽功能,加強研究基礎,豐富藏品形態,優化社會教育和文創産業發展機制,調動激發全體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在此基礎上,國博還將全力推進智慧國博建設,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慧,“讓古老文物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

  王春法表示,國博還將積極主動加大與地方博物館的聯繫、繼續加大與國外名館特別是國家博物館合作力度。

  王春法説,博物館應該通過展覽展示活動“把文物中蘊含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靈魂,民族中最深沉最獨特的精神標識給準確挖掘傳達出來,把中華5000年文明的永恒魅力和時代精華闡發出來,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塑造與中華5000年文明和世界大國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形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吸引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